吳越爭霸(前544年-前473年),越王勾踐反敗為勝最終消滅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位也是戰國第一位霸主。
三家分晉(前453-前403年),超級大國晉國的韓趙魏三卿攻滅執政大臣智伯並瓜分晉國,最終被周天子承認為諸侯。
田氏代齊(前489-前386年),齊國大夫田氏逐步控制了國政,最終取代姜氏國君被周天子承認為諸侯。
李悝變法(前422-前395年),魏國透過李悝變法發展起來,迅速成為戰國初期新的超級大國,霸業維繫了百年之久。
吳起變法(前386-前381年),吳起從魏國逃往楚國仿效魏國進行變法,楚國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南方強國,促進了江南的開發。
商鞅變法(前356-前350年),商鞅從魏國逃往秦國仿效魏國組織變法,秦國很快國勢蒸蒸日上,逐漸發展為僅次於魏國、楚國、齊國的“新興強國”。
馬陵之戰(前341年),魏國進攻韓國,遭遇齊國武裝干涉,最終魏國10萬精兵被消滅,主帥龐涓自殺身亡,魏國喪失了百年霸業,齊國邁出了成為新霸主的關鍵一步。
徐州相王(前334年),魏惠侯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侯,尊齊威侯為王,齊威侯改稱齊威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徐州相王標誌著戰國霸權從魏國轉移到齊國。
五國相王(前323年),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齊國對於中山國的王號不滿,曾試圖聯合燕國、趙國攻擊中山國以迫使其去王號。
胡服騎射(前325-前295年),趙武靈王面對軍事上連續失敗的局面,實行胡服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把趙國建設成軍事強國,趙國雖然綜合實力不如秦國、齊國、楚國甚至魏國但軍事實力上已經毫不遜色。
五國攻秦(前318年-前317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絡義渠國由側背進攻秦國,配合聯軍。秦軍堅守函谷關消耗聯軍銳氣後突然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在修魚、觀澤連敗聯軍,此戰表明秦國已經崛起為超級大國。
楚滅越國(前334-前306年),越國強大後北上進攻齊國,齊國禍水西引鼓動越國進攻楚國,最終被楚國滅亡,楚國一躍為與秦國、齊國並立的一流強國。
秦滅巴蜀(前316年),秦國趁著中原混戰無暇西顧,出兵吞併了巴蜀地區,避免了進攻韓國那樣引起諸侯恐慌,又壯大了實力。
齊破燕國(前314-前312年),齊國趁著燕國內亂30天內攻滅燕國擒殺燕王,消滅“戰國七雄”之一的強國竟然只用30天,表明齊國依舊是戰國霸主。
秦遷九鼎(前308-307年),秦國出兵進攻韓國的宜陽並把周天子的九鼎遷往秦國,這已經表明秦國有兵吞天下之志。
趙滅中山(前307-前296年),趙國用12年的時間消滅中山國,不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領土的擴張也使國力強大起來。中山國與宋國、衛國同屬於“東方九國”之一,實力僅次於“戰國七雄”。
四國攻楚(前301年),秦將羋戎、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四國部隊進攻楚國,楚軍大敗,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戰國第三強”遭到嚴重削弱,楚國徹底退出了爭霸的舞臺。
伊闕之戰(前293年),秦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此戰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充套件。
齊秦互帝(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魏冉建議齊湣王自為東帝,約請共同進攻趙國。齊王稱帝兩天就放棄,秦昭襄王也去帝號,仍稱秦王。這是齊威侯與魏惠侯“徐州相王”以來齊國再次與其他強國分享霸權。
齊滅宋國(前286年),齊國趁著宋國內亂出兵佔領宋國,引起諸侯對齊國強大的恐慌,齊滅宋國是齊國霸業的巔峰,但也是齊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五國攻齊(前284年),燕、秦、韓、趙、魏五國組成聯軍,以燕軍為主力,燕將樂毅為統帥進攻齊國。僅有6個多月,燕軍就佔領齊國70餘城,齊國此時僅餘莒和即墨(今平度東南)兩城。
田單復齊(前283-前279年),燕軍包圍齊國即墨,齊將田單組織抵抗了3年,並利用燕昭王死後新繼位的燕惠王不信任燕軍主帥樂毅施展反間計,用火牛陣擊敗燕軍新主帥騎劫並恢復齊國。齊國雖然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秦國成為戰後後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鄢郢之戰(前279-前278年),秦國趁著齊國衰落,派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遠交近攻(前276),范雎從魏國逃往秦國,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戰略,對楚國、燕國、齊國暫時保持友好,集中力量進攻韓趙魏“三晉”。
華陽之戰(前273年),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韓國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殺魏趙聯軍15萬。
閼與之戰(前270-前269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陘城之戰(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五座城邑,斬殺韓軍5萬.此戰稱為後來長平之戰的先聲。
長平之戰(前260年),秦軍在陘城之戰後繼續進攻韓國,即將吞併韓國上黨郡時,上黨郡守馮亭竟然獻地給趙國,從而引發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最終擊敗了趙國,坑殺40多萬趙軍,趙國元大傷淪為二流強國。此戰是白起巔峰之戰,也是最後一戰。
秦滅周(前256年),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派將軍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
河外之戰(前247年),魏信陵君無忌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於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此戰讓秦國認識到信陵君的軍事能力與才華,動用反間計引起魏王猜忌信陵君,結果信陵君鬱鬱寡歡而死。
合縱攻秦(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共推楚考烈王為縱約長,龐煖為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秦新佔區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進攻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陝西臨潼北)。秦軍集中力量反擊領頭的楚軍,楚軍竟然聞風逃跑,聯軍跟著敗退。
秦滅西周(前256年),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派將軍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
秦滅六國(前230年-前221年),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