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王朝滅亡,整個明末農民戰爭斷斷續續的持續了17年之久。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可太平天國運動到了19世紀70年代便被滿清統治者給鎮壓。那為什麼滿清能滅太平天國,而明朝卻連一個李自成都搞定不了?
首先,這兩個起義面對的各方面環境和自身的性質不一樣,李自成攻入北京,有很大的偶然性,李自成在未入北京之前,就算在西北搞了“大順政權”,其絕大部分時間是屬於“流寇”性質的,被明軍攆的四處跑。單純就戰鬥力來說,起義軍根本就不能和明軍比,硬碰硬的話,農民軍是打不過明軍的。而明軍一直搞“剿撫並用”,往往打敗打散了農民軍,將農民軍“撫下來”後,又沒有那麼多糧食來真正“安撫”,以致降而復反,一鍋亂粥。在明朝末年,還有“遼事”的頭等大事,兩線作戰的明朝也給李自成太多機會。
反觀太平天國則完全不同了,他們起事後一路北上,然後呢,在富庶的江南地區弄上了政權。富庶江南,一方面士紳勢力強大,另一方面太平軍的群眾基礎也不是很理想的,推出的“天朝田畝”政策也不得民心。定都天京之後,太平軍戰略失策,偏軍北伐,孤軍深入失敗。再者,在建立政權後貪圖享樂,內部有很嚴重的矛盾,可以說太平天國是敗給了自己,而不同於明末的兩線作戰,太平天國實際上是被中外各方面勢力聯合絞殺的。
歸根到底,兩個起義軍面對的各方面環境和自身的性質不是完全一樣的,這些起義軍的成功與否往往伴隨著歷史的必然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