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我國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無力控制各位諸侯們,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現象。
其實這個時期並不是真的“禮崩樂壞”,禮樂依舊約束著上層貴族,只是天子能用得規制,諸侯們使用了,古人稱之為“僭越”,現在叫越級。
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
晉國和楚國,一北一南,爭奪中原各小國的控制權,在中原地區長期拉鋸戰,誰強大了,另一方就後退,小國們就臣服於誰,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霸戰爭。
“弭”就是平定的意思,平定戰爭。會議的結果就是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小國們既要朝見晉國,也要朝見楚國。經過兩次“弭兵之會”,爭霸戰爭基本上就平息了。
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由於制度上的問題,導致天子的權力下移,而建立在同一制度下諸侯權威也在慢慢消解。《左傳》中就記載了晏嬰、叔向論季世的故事。
季世就是末世,當初齊國將女兒少姜嫁到晉國,後來少姜去世了,齊國想與晉國繼續維持聯姻的關係,於是就派晏嬰去晉國求婚,婚姻商定後,晉國就設宴招待晏嬰,席間叔向就和晏嬰交談起來。
叔向說:“齊國怎麼樣了?”晏嬰回答說:“現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說。齊國恐怕是陳氏的了。”
叔向說:“是的。就是我們晉國的公室,現在也到了末世了。兵車沒有戰馬和人駕馭,國卿不率軍隊;國君的戰車左右沒有好人才,步兵隊伍沒有好長官。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這八個大家族的後人已經淪為低賤的吏役。政事由私家決定,百姓無所依從。”
晏子說:“您打算怎麼辦?”叔向說:“晉國的公族全完了。我聽說,公室快要衰微時,它的宗族就像樹的枝葉一樣首先落下來,公室跟著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羊舌氏一支還在。我又沒有好兒子,公室沒有法度,能夠得到善終就是萬幸,難道還會指望得到後代的祭祀嗎?”
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齊國和晉國的公族以及原有的大族,都快要沒落了,而像齊國的陳氏,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卻欣欣向榮。齊國的陳氏就是後來代齊的田氏,他們的祖上陳完,本來是陳國的公子,因為內亂逃到了齊國,在齊國紮下了根,發展成了一個大家族。
那個時候不只是晉國和齊國出現這樣的情況,春秋時期的中小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情形。鄭國的國政有 “七穆”把持。魯國的國政則是被“三桓”操控。“三桓”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人。“三桓”掌握魯國政權前後差不多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一直到春秋末年都是如此。
這些掌握實權的卿大夫是僭越的主力,比如魯國三桓之首的季氏在家廟中使用八佾,八佾是周代的宮廷舞樂制度,把人為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朝確定禮樂之後,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而季氏卻打破禮制,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這表明,在當時不僅是周天子,就是諸侯國國君也已經喪失了控制卿大夫、家臣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