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至戰國,是我國古代史上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的黃金時代。在那個年代,智商不線上者很難有所作為,即便智商線上,要在眾才子中突出重圍,沒有“手段”也不行。呂不韋利用趙姬撬開了人生的權貴之路,但也敗在了趙姬身上。李斯憑藉自創的“老鼠哲學”苦心經營,一步步踏入秦朝政壇的權力中心區,但最終也沒逃脫一隻老鼠的終極命運。
與呂不韋相比,李斯更加像一個政客,一個比呂不韋更加利己的功利主義者。此話怎講,我們先看助他成功的三次跳躍,再看他從巔峰走向沒落的三封書信,見證一個失道失德者的富貴與沒落之路。
李斯的三次跳躍:從廁所到大谷倉的勵志人生司馬遷在《史記》中為這個特立獨行的人立傳時,用了一種耐人尋味的象徵物,即老鼠。李斯楚國上蔡人,年少時為一郡府小吏,時感懷才不遇。一日在政府糧倉看見倉中老鼠個個肥大壯碩,而自己所在屋簷下的廁所之鼠則枯瘦如柴,同樣是老鼠卻有如天壤之別,聰慧敏感的李斯不禁為之震動,感嘆道 :“人之賢明與不肖,如同鼠在倉中與廁中,取決於不同的地位而已”。
地位決定貴賤,人生在於選擇,他頓悟了,當即決定不再過眼前這種卑微的生活,他要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成就自己的人生境遇。老鼠哲學開啟了他從廁所到小穀倉,再到大谷倉的奮鬥之路。
李斯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悟,說明他當時處於困厄之中,如同廁中鼠。這是處於下層而不甘於下層的有為青年的心理狀態,這其中有著令人振奮的進取精神,卻也摻雜著可憐以至可鄙的心理因素。為他日後過分留戀“食積粟,居大廡”的利祿,甚至不惜淪落到失道失德的地步,埋下了人生隱患。
李斯的第一次跳躍就是跳出“廁所”,一躍投到了大學者荀子的門下,學習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也就是實用政治學。因此而結識了韓非、浮丘伯等同時代的傑出人士,但他與他們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並不為報效母國而奮鬥,他是為擺脫窮困改變命運而奮鬥。在告別荀子時,他對恩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的中心思想是:
機會來了一定要抓住,眼下群雄逐鹿,秦國實力雄厚,最有可能勝出。因此到秦國遊說秦王,這是學者遊士博取收穫的機會。如果一個人處於卑賤窮困而不發憤去改變,在李斯眼中猶如光長著一副人臉的怪獸。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長久處於卑賤之地,反而去譏諷富貴利祿,那隻不過是無能者的自我安慰和解脫,絕非有識之士的情懷。因此,他決定到秦國去改變自己卑賤貧窮的人生面貌。
帶著自信進入秦國的李斯還是有點小失望,由於秦莊襄王剛好過世,秦國朝政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忙亂狀態,新任秦王嬴政不過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朝政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中。於是,李斯投到了呂不韋門下成為一名舍人,這中間有沒有受到荀子的推薦,可能性很大。
學以致用,參政入仕,博取高官富貴是李斯人生的終極目標。入了呂門下,他積極將自己的學問書法,技藝文論和政治才能在呂面前顯示出來,果然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於是把他推薦到宮廷做了郎官。“不韋賢之,任以為郎”,何為“郎”,郎即廊,指宮殿四周的廊廡,後來成為帝王侍從官的通稱。這樣李斯完成了人生的第二跳,從一個門庭跳到了另一個門庭,終於跳進了穀倉。
進入穀倉的李斯,已然有了面見秦王的機會。他入秦時34歲,到嬴政22歲親政,在秦國已然混跡九年之久。在此期間,對於秦國的政壇他比誰都清楚,秦王政、呂不韋、趙太后與嫪毐三股勢力誰能在未來勝出,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已經成年的秦王贏政雄心勃勃,李斯終於看到了一個理想的機會:“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鶩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繞過呂、嫪兩派政治勢力,直接向秦王進說,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政見策劃也被秦王採納實行,從長史到客卿,再到廷尉,以及呂不韋倒臺後得尊貴的相位,一路飆升,成為秦政府的主要高官,積極參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所以,李斯的第三跳就是從呂不韋門下跳到了秦始皇身邊,完成了人生的終極跳躍,這也是他人生的巔峰時刻。
李斯用自己實際行動踐行了老鼠哲學的實用性,荀子、呂不韋和秦始皇,對於李斯而言,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他實現人生目標的跳板,擺脫貧困,攀登高位的基石。如果他的人生在達到巔峰時激流勇退,安享一個老年人應有的天倫之樂,或許後人對他的評價要高出現在的一個層次。但遺憾的是,歷史不可複製,李斯終究是一個讓人憐憫不起來的帶著罪孽的秦朝功臣。
公元前208年,年近古稀的李斯,行將抵達生命的終點,他將死於一種慘烈的酷刑具五刑、腰斬,並夷三族。可悲的是,具五刑還是他自己提出來的,結果在他身上全部實現了。他對自己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此時的李斯心境有多麼悲涼?恐怕沒有經歷過生死的人無法體會。
人這一生,最可怕的境遇便是,當一個簡單的願望都變得奢侈甚至難以實現時,那才是人生最大的“貧困”。不知李斯將死之時,是否還會想起他那三封慷慨激昂的書信?
李斯的黑化之路:從高昂勵志的《諫逐客書》到邪惡美文《奏請二世行督責書》呂不韋倒臺的時候,估計李斯心裡樂開了花,他終於有上位的機會了,但是很快一盆涼水便從天而降,那就是由於受到關國渠事件的影響,秦王政決定驅逐一切外來客卿,這其中也包括李斯。
眼看著大好的前程要付諸東流,李斯拿出了他的殺手鐧:進諫。他斗膽向秦王政獻上了有名的《諫逐客書》。在書中,他這樣說:
秦穆公招攬天下英才,從西戎得到由余,從虞國得到百里奚,從宋國得到蹇叔,從晉國得到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人都不是秦國人,但在他們的幫助下,秦國兼併二十餘國,稱霸西方。再到秦孝公,重用衛人商鞅,變法興秦,國家實現富強,才挫敗楚魏之兵,開拓疆土千里。秦惠王採納張儀之計,攻取了三川,兼併巴蜀,占上郡,收漢中,平九夷,解散六國合縱之盟,迫使天下諸侯西面事秦,影響深遠。秦昭王重用范雎,加強君主權威,成就帝王基業。
從客卿對秦國的貢獻來看,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如果沒有這些客卿,秦國未必能如此強大。而大王現在只重視後宮裡珍珠玉石和美女,忽略了人才的重要性,這可不是一個統一天下,成就霸業帝王的舉動?
這篇《諫逐客書》言辭懇切地陳述了逐客對於秦國的安危,以及對於成就帝業產生的不利影響。李斯從歷史經驗的角度,從秦王的生性縱慾的性格,以及逐客對秦造成的嚴重後果,鋪陳得當,說理嚴謹,飽含激情,又不乏理性,筆鋒又夠犀利,的確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這就是李斯,他的才華在關鍵時刻總能閃現出耀眼的光芒,但並不總是奏效,因為還要看他諫言的物件是誰。
面對秦始皇,他成功了,成功地留在了大秦,成為了秦王政推行統一、實行專制的股肱之臣。但當他面對秦二世時,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秦始皇突然駕崩之後,為秦國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的政壇。皇后在皇帝過世之後,不僅要母儀天下,而且在擁立在太子、處理最高權力交接時擁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太子不立,哪位公子都有權繼承皇位。但秦始皇生前既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太子,這就為大秦帝國的權力交接留下了許多空白,有太多的文章可做。
於是,秦二世胡亥、宦官趙高、丞相李斯三人合謀演繹了一出歷史大戲--沙丘政變,從此將秦朝推上了一趟高速死亡列車,年近古稀的李斯也走向了黑化的人生之路。
李斯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嗎?不,他到死都是對權力忠心耿耿。他是秦始皇身邊的重臣老臣,手握重權,久經宦海,見多識廣,但面對權力的更替,他不能接受自己即將下野的事實,更不能接受他一手創造的豪華家族即將隕落。與忠誠相比,與秦朝的大局相比,與流芳百世相比,在李斯的心中,都沒有眼前的苟且重要,這是李斯的可悲之處。
但對於李斯更可悲的局面是,趙高是一個唯利是圖的陰謀家野心家,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李斯雖有野心雖愛權貴,但他是一位實幹的政治家,長於權衡利害的政客,走得是陽謀之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強扭的瓜走不了多遠。
秦二世接管秦朝後,李斯還是按照一名政客之道在朝為官,但換了天的秦朝早已變了味。李斯以事關帝國安危向二世上書,書中分析形勢,辨明利害,委婉表達出寬刑減徭、轉換政策的必要,並希望二世能以古代聖王堯、禹為榜樣,勵精圖治,重振帝國萬世江山。但這樣的上書招來的卻是二世的嚴厲非難。
秦二世質問李斯,說堯、禹的行為舉事那是愚憨不肖之人的行為,對於像他這樣的聰明賢達之人,重在貴有,重在適用於自己,如果連自身都不能安逸得利,那還談何統治天下?因此,他認為自己肆志廣欲,長享有天下之利而不受天下之累,這是明智之舉。並且把更多譴責的矛頭指向了李斯,說他“身居三公高位,何以致盜賊如此”,當時農民起義已勢不可擋,項羽劉邦也已舉起大旗。
面對新任秦王的責難,李斯再一次選擇了退縮。他徹夜不休,費盡心思,再次修書呈送二世,這篇奏書被稱為《奏請二世行督責書》。在書中他這樣說:使他人適從自己,自己尊貴而他人低賤;使自己適從他人,自己低賤而他人尊貴。所以說,適從他人者,低賤也;被他人所適從者,高貴也;堯和禹,是以自身適從天下,為天下所奴役的人,竟然被流俗尊賢為聖人,真是失去了尊賢之所以尊賢的根本真義,可以說是大謬大誤。堯和禹的自賤愚行,歸結為一句話,都是不能施行督責之術的過錯。
一篇文章再次顯現了李斯不可限量的“才華”,行文老道,論理緊湊,極盡阿諛逢迎之能事,引經據典的將白說黑,將黑說白,有理有據地為秦二世的個人享樂和專制獨裁提供了合理的督責方案。
秦二世讀了李斯的這篇文章後,心情舒暢多了,專心致力於他的肆意享樂和殘暴管理。李斯也長舒了一口氣,終於緩解了自己與二世的關係,終於保住了家族的祿位。然而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後。
秦二世深居宮中,不見群臣,一切大小政務都由郎中令趙高轉呈,二世政權的權力逐步轉移到了趙高身上,這對於李斯來說是始料未及的。趙高同樣為了自己的終極目標,最終設計將障礙物李斯以謀反罪名囚禁在了大牢裡。
秦漢時代,古來的貴族社會遺風尚存,將相大臣被譴責問罪時,往往選擇引咎自殺,個人保持將相不辱的尊嚴,朝廷有刑不上大夫的聲名。與李斯一同被問罪的還有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他們都選擇了自殺,唯有李斯選擇了入獄受審。
李斯之所如此,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有翻盤的機會,他是寫文章的高手,只要他再寫一篇文章呈到二世面前,說不定他的才華還是能讓他轉危為安。於是他又寫了一篇文章來歷數自己罪孽。在上書中,他例舉了自己的第一條罪行,他助秦國一舉滅掉六國,成就秦王一統天下的偉業。從這條罪行來看,足見這篇文章走的是自我評功擺好的文風。
儘管不可否認,李斯不僅是第一流的政客,還是第一流的寫文章高手,但這次再厲害的文人高手也無力迴天,因為對手變了。他面對的是一位宮廷陰謀政治高手,精通法律,手段老辣的趙高,這封上書毫無例外的到了趙高之手,而趙高對於李斯的這一招也早有準備。
有氣節的人面對酷刑不會憐惜自己的肉體,更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而無氣節的人面對酷刑都會先救下肉體的疼痛,隨後再奉上自己的頭顱。李斯屬於後者,他的貪戀終把自己的氣節消磨的一乾二淨,最後家人跟著一併受罪。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以大逆謀反的罪名被判夷三族,押至咸陽市街腰斬處死。面對著被捆綁的兒子,李斯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二人相望痛哭。
綜上,透過李斯的人生三次跳躍,三次上書,見證了一個忽略人生真諦功利主義者的覆滅。李斯其人,一生追求的目標皆在於利益二字,利益之所在就是行動之所在。他認為利益與道無關,當二者產生衝突時,拋棄道德,割捨道義,也要保全利益。歷代史家評論李斯,都說他是古今第一熱衷富貴之人,為求富貴而取得成功,也為求富貴而苟折毀滅,可為名利場中人的千古明鑑。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或許李斯完全可以選擇另外一種人生。比如張良,再如范蠡,再者還有同時代的王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