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朝能完成統一,是始皇的堅持,還是大勢所趨?

始皇帝即位後,以二十來歲的青年朝氣,先後平定嫪毐之亂,扳倒權臣呂不韋,平定昌平君叛亂,解決朝堂所有的外國勢力,然後秦劍東指,天下大定,開掛是擋不住的,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有差錯,比如始皇帝和胡亥父子換位、武王,贏柱,莊襄王多活幾年、齊國沒有招惹天下,那秦國統一都可能如同之前的晉楚魏一般,無疾而終。

秦國後期的君主那是真牛,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幾代人的努力才完成統一。其次任用人才,商鞅變法作用大。楚國別想統一,後期君主昏聵,楚國境內就是一個翻版的戰國,各自傭兵自重,比如項羽的爺爺項燕就是其中一個,君主完全控制不住他們,被秦國一點點蠶食。

趙國是後期可以抗衡秦國的,但是君主太昏庸,不懂任用人才,反間計殺李牧,逼走廉頗,再加上燕國在後方騷擾,必敗無疑。韓國,這個是戰國七雄裡最弱的國家。有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如宋國,宋國還雄起一把,他呢,平平無奇的打醬油。魏國,戰國初期的霸主,魏武卒天下無敵,可惜碰上了孫臏,君主的盲目自大,導致魏國一蹶不振。

更可怕的是,他在秦齊楚趙四國中間,必爭之地。燕國除了樂毅時期差點滅齊國之外,都是弱雞的存在。齊國曾經打敗魏國,與秦國合稱東西二強,也是狂妄自大,被5國圍毆,樂毅掛5國象印打的齊國只剩兩座城,後來用反間計撤走樂毅,田單才用火牛陣復國。後期連趙國也打不過。又不參加聯盟,跟秦國交好。後果是,他能活到最後

當是時,秦軍在伊闕的大勝無疑會使周室倒向秦廷,這樣一來,魏國東西兩部分之間的聯絡也就岌岌可危了。而與此同時,與秦國關係密切的趙、宋兩國自然要重新評估外交部署,兩國對魏國東部領土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此時魏國東部領土也就風雨飄搖了。而後,秦、魏兩國就河東治所安邑的歸屬進行了長達20年以上的反覆糾纏,其中的爭鬥至少要延續到公元前269年。

但毫無疑問的是,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無論它的斬首記錄裡的水分到底有多大,它都給韓、魏兩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就魏國而言:此戰直接導致了魏國在河東地區統治的鬆動,儘管雙方還要在這片土地上進行20年的苦纏苦鬥,但魏國從這一刻起就永遠喪失了以河東為基地直接威脅關中盆地和三門峽地區的能力。從此之後,秦軍的東征也就再不用擔心魏軍自河東切斷後路。就韓國而言:儘管此戰韓國並沒有喪失太大領土,但魏國在河東統治的動搖無疑會到來一個更嚴峻的後果——韓國喪失了最後一點戰略縱深。從此之後,秦軍只需要大搖大擺地從三門峽出兵,就能輕而易舉地壓制周、鄭,而韓國再無一絲周旋的餘地。

其實單從伊闕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秦昭襄王一朝對列國的摧殘,絕非單純地殺死了多少多少人,使列國喪失了多少多少有生力量。它的真正成果在於摧毀了列國的部署,突破均勢的僵局,改變了天下大勢——人口可以恢復,但中原一敗,勢再難回。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萬曆開創了“萬曆中興”,可是他為什麼當政28年不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