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興盛的國家,同時唐朝也是一個開放、包容、多元化的朝代。中華民族的禮儀制度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盛行了,隨著朝代的更替,統治者的變換,禮儀制度也在發生改變,在唐朝初期,國家剛剛穩定需要休養生息,便先沿用了隋朝的禮儀制度。
在國家安定下來以後,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體現唐朝個性的禮儀制度。當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又制定了更加完善,更符合唐朝大國形象的禮儀制度。這些禮儀制度影響深遠,至今我們身上還有它們的影子。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唐朝的興盛繁榮,才成就了當時完善的禮儀制度。同時,完善的禮儀制度又彰顯著唐朝的大國風範。
一,唐朝如何歡迎外國大使?唐朝國家強盛,邊疆各個民族國家均俯首稱臣,常常派來使者前來上貢,進行各方面的經濟文化交流。針對這些使者,唐朝專門制定了相關禮儀制度。首先使者到來,政府官員們要前往使者住所給使者接風洗塵,歡迎他們的到來,安排制定使者和皇帝見面的時間。其次,使者拜見皇帝,自然要奉上他們特有的特產以及供奉。最後,皇帝派朝廷官員們設立國會晚宴熱情招待使者把酒言歡,不亦樂乎。
唐朝的禮儀制度種類繁多,形式複雜多樣,為體現客人的尊貴、國家的現象、社會的繁榮,接待不同的客人,有各不相同的禮儀制度。這些不盡相同的制度,均彰顯著對國家的威嚴氣質和對客人的尊重。
1,派使者、機構迎接,顯示敬意
唐朝的大國風範形象,在禮儀制度方面展現的淋漓盡致。一套完整的制度就要從一開始的細節做起,巍巍大國之霸氣形象貫穿始終。
得知各國各民族使者要前來拜訪的訊息,唐朝主動派遣朝廷外交官員前往貴地迎接,若訊息獲取不及時或者路途遙遠,朝廷也會派官吏前往長安城外列陣迎接。
有一次,邊境民族與唐朝發生衝突,被唐朝大軍壓境,邊疆使者隨即前來講和,以便平息雙方矛盾,共同友好相處。唐朝特派遣朝廷大員千里迢迢迎接,全面凸顯了唐朝強大的禮儀制度。
唐朝處處彰顯大國形象,光在迎接官員這一細節上,就早已體現出唐朝經濟政治制度的完善,也讓使者感受到了尊貴的服務態度和唐朝的威嚴之氣。
2,皇帝接見,設宴款待,表示重視
一個朝代的興衰與皇帝密切相關,作為一國之君,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是全國上下官員效仿的典範。如果皇帝能夠親自接見使者,設宴款待,這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使者來朝,事關兩國之間關係的和緩,決定著兩國民眾能否安居樂業,兩國經濟社會能否和諧穩定發展。這是一件國家大事,更是一件外交大事,皇帝會見外國使者,是來朝使者的榮幸,更是唐朝禮儀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之一。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有使者前來,皇帝自然要派官員隆重款待,安排住所和行程,隨後使者與皇帝共進晚餐,美酒與美人、鶯歌與燕舞,缺一不可;愉悅的氛圍、放鬆的心情、歡快的音樂、美妙的舞蹈,應有盡有;這一切的歡聲笑語、觥籌交錯、舉杯言歡,時時刻刻不
展現著皇帝之權勢、朝廷之威嚴、社會之安定、民眾之和諧。
無論哪國使者前來覲見,無一不滿載而來,滿載而歸,有的贈送布匹、牛羊;有的贈送綾羅綢緞、金銀珠寶;更有甚者,拿著自己國家的寶物前來表明自己的一片真心實意。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不管是誰拿著什麼樣的東西來,他都是為了展現自己國家的一片誠意。兩國之間能夠和諧相處是重中之重。
使者拿著各種各樣的的東西前來覲見,唐朝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自然回禮必不可少,而且這裡要回的禮要比使者送的東西更要多,更要有價值,這樣才能體現唐朝的繁榮昌盛、群眾的安居樂業、民眾的和諧。
皇帝的接待、款宴和饋贈,是皇帝對使者的尊重對附屬國的重視,是國家實力的體現、經濟繁榮的證明、是對邊疆民族地區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象徵。
3,依依惜別,派遣官員送使者
使者拜訪朝廷是以表誠意和忠心的體現,做完大國之尊,當使者回國之時,也應盡地主之誼,派遣官員親自送別,凸顯使者的地位和代表國家的尊嚴與榮耀。
人分三六九等,物分高貴低賤。一個朝代招待使者的禮儀制度也各不相同,對於朝廷重要的使者招待的制度規格更高。
比如有一次新羅國的丞相和王子一起來唐朝覲見,為了表彰他們在唐朝邊疆民族事宜之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皇帝在招待他們的時候,甚至要求全國三品以上官員全部到場。同時在接待民族使者的過程中,皇帝親自為該國領導人的後代設官嘉爵。在使者回國之時,皇帝帶領朝廷上下官員全部到長安城門外送行。
充分體現了該國使者的尊貴,同時也凸顯出該國對唐朝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貢獻。
民族邊疆問題上常常因民眾文化差異,土地財產分割不均而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和矛盾。邊疆首領在處理這些問題是功不可沒的,因此在邊疆首領前來拜訪唐朝皇帝的時候,朝廷常常採取重大場合招待規模,來款待邊疆首領的到來。
擺酒設宴唱歌跳舞,無一不都是採用唐朝最尊貴的物品,演奏最美妙堂皇的舞曲,安排最美的舞者跳隆重的舞蹈。同時皇帝也對邊疆首領坦誠相待,饋贈重要的寶藏,這一切的禮儀制度都為了穩定邊疆,維護邊疆和平安寧。
有相聚就有分離,使者們覲見完畢要回國之時,唐朝往往會採用最高規格的歡送儀式,長安城內所有官員全部前來歡送,表達了對該國使者的尊重,也彰顯了唐朝禮儀制度方面的完善體系。
二,對待唐朝使臣,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如何接待?1,行臣下之禮
唐朝的繁榮昌盛,巍巍國風無時無刻都彰顯著大國之氣。唐朝邊疆各民族紛紛稱臣於唐朝,邊疆民族派來使者到朝唐朝訪問,唐朝一直採用高規格的禮儀制度前來迎接。對臣下的禮儀制度更為重要。
作為唐朝的附屬國,這是有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之分。唐朝使者作為大國之臣,邊疆民族接待時規格待遇更要高於唐朝之上,以表該民族地區的忠心。
當得知唐朝使者前來慰問探訪邊疆民族地區的時候,邊疆民族地區的首領以及各級官員紛紛更換禮儀服飾,面朝北方,向坐北朝南的唐朝使者行禮作揖,唐朝使者代表著皇帝,給他們宣讀懿旨,讀完懿旨,首領和官員再次行禮作揖,然後才可以上前雙手接收詔書。
在繁瑣的禮儀制定中,將唐朝皇帝的旨意準確無誤的傳達給邊疆民族首領和官員。同時嚴格按照旨意行事,以表對唐朝的忠心,展現做臣子的職責。隨後,邊疆民族首領將隆重設宴款待唐朝使者,以最高規格的禮儀制度歡迎使者的到來。同時在使者回朝之前,會贈送貴重的特產和寶藏。
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展現了唐朝對臣下禮儀的態度。豐富完善的禮儀制度體現出各民族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維繫著邊疆民族的穩定與和諧。
2,舅甥之禮
唐朝為了維護邊疆民族各地區的穩定和諧與安寧,同時採取著多種各不相同的禮儀制度。除了剛才介紹的君臣之間的禮儀制度之外,還有舅甥之禮。
眾所周知,兩個國家之間經常透過通親的方式來維護邊疆和平與安寧。這就隨即演變出了舅甥之禮的制度,這制度常常在戰爭和糾紛之間起著重要作用,但同時這種制度也最不穩定,就拿西部邊疆來講,和親之事讓兩國邊疆免於戰亂,但同時又讓這一關係變得更加不穩定,常常因人而定,因人而變。有時可能因親上加親而取得不一樣的效果,有時候又會因一些小事而大動干戈。
雖然唐朝對舅甥制度不斷改進,但和敵國禮儀制定還是有明顯的差別,敵國之間的禮儀制度常常可以體現出契約精神,經常以和談籤合同的方式來解決邊疆民族之間的糾紛問題,這一制度對禮儀制度的要求不高,卻常常有相對穩定的結果。
因地制宜也是唐朝禮儀制度的一大特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禮儀制度。舅甥之禮就是一個完美的展現。
三,總結由此可見,唐朝對“外國大使”歡迎方式各不相同,方方面面都有人性化的制度和規定。各不相同的歡迎方式起著同樣的作用,這些方式都促進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邊疆民族地區之間的和諧穩定。
綜上可以觀察出,唐朝時期有各種各樣的禮儀制度來維護邊疆民族和附屬國之間的和平與穩定。由於唐朝地大物博,邊疆民族種類繁多、關係不一、習俗不同,常常會根據不同的環境制定不同的禮儀制度,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邊疆民族的和平穩定。
並且彰顯出唐朝的繁榮昌盛與巍巍國風、以強大的國力、完善的制度影響著世界各國。禮儀制度是國家、民族和諧相處的重要法寶,也是各國各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重要橋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唐朝的禮儀制度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延續做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