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國演義》中寫: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關羽身高九尺,髯長二尺;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劉備身長七尺五寸,雙耳耳垂一直垂到肩膀;關羽身高九尺,鬍鬚長兩尺;張飛身高八尺,頭似豹子,眼睛像中間有孔的玉器一樣大,下巴不明顯,直接與脖子相連,鬍鬚像虎的鬍子,怒吼的聲音像雷一樣大,氣勢如同奔跑的駿馬一樣生猛。"

這段話讀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或許更多讀者在意的是他們與眾不同的容貌,而弱化了其中的資料資訊。而當筆者將其中的"尺"換算為現在的"釐米"時,便大吃一驚——"九尺"為300釐米,"八尺"約為266釐米,而"七尺五寸"則約為249釐米。也就是說,當年桃樹下飲酒結義的三兄弟,其中最矮的也有兩米五。

這哪裡是在桃樹底下結義,這分明是和桃樹樹冠面對面結義啊。

筆者又翻閱了一些書籍,同樣找到了很多對於身高的描寫:《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猶如松柏";《三國演義》記載: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寫:"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周瑜身長八尺;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

這些資料如若按照現代的標準換算過來,可以想見會得到多麼驚人的數字。可以聯想一下古代的場景——諸葛亮身高兩米五,和松柏並肩而立,在物理意義上確實"猶如松柏",曹操身高兩米三十三釐米,李白矮點,但也有兩米多高了;師聖孔子,身高三米二,人們不但在精神上要仰視他,就算在現實中遇見,也要仰視他……

算到這裡,筆者感嘆,古代人的身高各個都難以超越,一米八九不是問題,動輒就兩米起步,三米都難以封頂。難怪宮殿大門都修的那麼高,怕是害怕皇帝磕到腦袋。

這話自然是開玩笑的。不過古代人真有這麼高嗎?當時沒有體檢,也更不會有報告把人的身高明明白白列出來,但是從古時遺留下的文物中找證據,我們不難發現,出土的絲織品、衣物等,看起來也沒有非常巨大,用於喝水吃飯的鍋碗瓢盆,除了軍隊集體用的大鍋外,也沒有大的離譜。如果古代人均兩米,那這些日用品難道不會同比例放大嗎?

秦兵馬俑是按照當時士兵的體態製造而成,每個士兵大致在一米八到一米九左右。

想來能去當兵的人應該不會太矮,可能有人會說:"那些資料僅僅是名人自傳或者小說裡的描述而已,不可以把它們當做真實資料來看待。"

但翻一翻古代醫學方面的書,《靈樞經》中寫:"人長七尺五寸",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人的高度大概是七尺五寸左右。

明代醫學家張景嶽在《類經》中也提到:"眾人者,眾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意思是"人的身高大多在七尺五寸左右"。

這就奇怪了,就連醫學方面的史書都是這麼寫的,而種種證據又證明了人的確沒有那麼高,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實際上是因為古時對於尺寸的標準和現在不一樣。

最好的例證是上海博物館一件戰國時代的容器,它叫做"秦國商鞅銅方升",是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時督造的標準量器,上面的銘文顯示,當時一寸長2.31釐米。十寸為一尺,故一尺長約23.1釐米。

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次統一度量衡,他沒有改變商鞅標定的尺度,因此秦朝一尺的標準長度仍然在23釐米左右。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度量衡,沿用到三國時期都沒有大的變化。

再來,1972年,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2號墓出土了三國時期的魏國骨尺,長23.8釐米;1964年在江西省南昌市罈子口出土了三國時期的吳國骨尺,長23.5釐米。

看來這就是古代人人均兩米的秘密了——當時的一尺沒有現在的一尺長。

按照當時的尺寸來換算,拿諸葛亮來舉例,諸葛亮生活在三國時期,應當拿"漢尺"來計算,得到的結果是諸葛亮身高大約一米八四。雖然也挺高的,但總歸是正常的身高了。

由此可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做法是多麼重要且有意義,統一了度量衡,身高姑且還能拿當時的尺寸計算出來,如若沒有統一,計算古籍中資料的麻煩程度簡直難以想象。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嫪毐有何異能,為何被封為長信侯?趙姬這句話說穿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