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晉穆帝時,大司馬桓溫有意西進伐蜀,事先並沒有知會過朝廷,上書之後也並沒有等待朝廷的回覆就擅自興兵,立國四十三年的成漢最後被桓溫所滅。桓溫立了大功,再加上他手握兵權,從此他在朝廷的權勢日盛。

到了晉廢帝太和四年,即公元369年,經過兩次北伐之後的桓溫,除了京口和豫州的兵力尚未掌握外,已經基本掌握了東晉朝野的軍政大權。此時在京口任平北將軍的是一個叫做郗愔的人。為了使自己能夠進一步把持朝政,桓溫決定進行第三次北伐。

桓溫覬覦京口的兵權已經很久了,並對郗愔有了猜忌,而郗愔對此並不知情,當他得知桓溫要去北伐時,覺得自己立功的機會就要來了,於是親自給桓溫去了一封書信,信中說到:“方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意思是希望和桓溫一起出兵,共為朝廷效命,重修皇家陵園等等。可想而知,這封信要是到了桓溫的手中,必然會遭到桓溫的懷疑甚至殘害。

郗愔的兒子郗超知道此事之後,急忙騎馬追趕,在半道上將信使截住,當他拆開看了書信的內容後立即將其撕毀。回到家中重擬了一封,內容大致意思是說: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只求能賜予幾畝良田,幾處宅院,以安享晚年足矣,至於京口的兵力,就交給你來帶了。桓溫收到信後大喜,就把郗愔的官職轉為了會稽太守,自己領了京口的兵力,開赴第三次北伐的戰場。

從這件事我們看到了睿智的郗超憑藉自己的智慧,挽救了父親及一家人的性命,但殊不知此時的郗超其實本身已經是桓溫的一個謀士了,並且正在密謀廢除皇帝,傭桓溫取而代之。在古代的評判標準中,郗超其實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但他不忍父親遭遇不幸而展現出的智慧還是值得學習的。郗超也確實是東晉一個謀略過人的鬼才,一直為桓溫所重用,是為智囊。

翻閱史書,和帝王一起開拓疆土建功立業,到最後能夠全身而退的又有幾人。

秦國大將王翦一生戰功赫赫,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在自己最的巔峰的時候,他卻決定將自己的兵權全部交出來讓給其他的將領,自己回家養老去了。王翦是很聰明的,由於他戰功卓著,又深得民心,始皇帝不可能不對他產生忌憚之心。他看到了一代戰神白起的結局,也看到趙國廉頗和李牧的結局,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保全自己。當李信帶兵攻打楚國大敗而歸的時候,始皇帝想到了王翦,請他帶兵出戰,而此時王翦說他自己已經老了,實在打不了仗了。在始皇帝的一再邀請下,王翦沒有辦法,說讓我帶兵攻楚也可以,必須得給我六十萬軍隊,不然是打不贏這場戰爭的。六十萬大軍對於秦國來說,已經是舉國之兵了,始皇帝肯定不會放心全部交由王翦,王翦知道皇帝的心思,當被問起需要什麼獎賞的時候,他說我沒有其他需求,只要給我一些房產,一些土地能讓我養老,讓子孫居有其所就行了。

當大軍開赴函谷關的時候,王翦又提出要皇上賜他豪宅良田。在其他人看來,王翦此舉實在是不妥,哪有帶兵打仗還給皇上要錢財的。但王翦自己明白,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始皇帝收到王翦的上書,立刻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心想原來王翦也是一個貪圖錢財的人,那我就放心了。王翦也最終保全了自己和子孫的安全,不可謂不智。

桓溫的第三次北伐也是以失敗告終,聲望大減。為了能夠挽回面子,他聽了郗超的進言:可以效仿伊尹、霍光,廢除皇帝,以重立威望。他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說當今皇帝陽痿無能,所生之子都是寵臣和後宮所生。褚太后無奈廢了司馬奕貶為東海王,迎司馬昱為帝,是為晉簡文帝。

郗超不久後病死,享年四十二歲。死前他命下人將一封信交給父親,信中盡述了他與桓溫勾結謀反的種種事蹟。本來深陷喪子之痛中的郗愔看到信後大怒,說到:你怎麼不早點死呢。從此也就不再為他傷心了。

郗超可以說是將它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即便是死了,也為了不讓老父親過度悲傷,採用了這樣的方法。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最接近現代社會制度的羅馬人,為啥發展不出一支像樣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