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聿明被特赦,在空閒之際,與一眾國民黨降將回憶當年的那一戰,不斷分析當初的決策,說到回師進攻中野劉鄧大軍,此方案被雙方將領同時稱讚。中野的一些老將得知杜聿明這個方案,都慶幸不已
淮海戰役又稱徐蚌會戰,這是一場極為慘烈的戰爭。1948年11月6日是淮海戰役爆發之初,這場戰役到1949年1月10日才結束。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傷亡總數高達13.4萬人。是三大戰役中犧牲最大、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可以說,如果沒有淮海戰役的勝利,就沒有後來的新中國。1948年,在豫東戰役結束後,國軍對解放軍的恐懼與日俱增,生怕粟裕突然發起進攻。國民黨軍為了扭轉劣勢,開始對戰略層面進行籌劃,此次籌劃受到了蔣介石的高度重視。這個籌劃的主要主持者,就是杜聿明。杜聿明認真分析局勢後認為,華東野戰軍雖然強勁,拿下了濟南。但徐州方面國軍比華東野戰軍的整體實力要高,國軍有扭轉乾坤的資本。只是他們需要擔心的是,一旦國軍主動發起進攻,突襲華野,劉伯承和鄧華的大軍會來個圍魏救趙,趁著徐州主力不在,進攻徐州。
為了能夠反擊,杜聿明制定了一個能夠讓解放軍死傷慘重的戰略。第一,將徐州的兵力集中起來,尋找機會,進攻華野!最好是用奇襲戰術進行包圍,消滅其中一部分兵力。第二,華中派出精銳主力,向豫南、豫西南一帶發起進擊,牽制中野劉伯承和鄧華的大軍。第三,假設攻破了華野一部,國軍將採取固守某一要點的戰法,誘敵深入,讓華野主力進攻我軍!我軍以逸待勞,等對方攻勢變弱之際,再全軍出擊,擊潰敵軍。就當時的情況,杜聿明戰略有一定的可行性。
再後來,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局勢更加危急,他又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讓黃百韜兵團死守碾莊圩,爭取等待救援。然後讓第十三兵團鎮守徐州,再讓七十二軍作為總預備隊,讓第二兵團、第十六兵團,第十二兵團三個兵團出動,最好能夠擊破劉鄧大軍的六個縱隊,然後三個軍團一起擊破華野,來個圍魏救趙,解救黃百韜之圍。這個方案看上去極是厲害,沒有一點手腕和決心的人是做不出來的。因為這麼做,徐州兵力就變得空虛,杜聿明基本上就是放棄了徐州。從國軍角度來考慮,這種方案基本上有三種結果:最好的結果就是黃百韜能夠死守,不被殲滅,杜聿明的主力則將劉鄧大軍包圍消滅。
但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太可能,劉伯承和鄧華都是軍事強人,自然不可能讓杜聿明輕易圍剿。第二種結果是,黃百韜的軍隊被擊潰,黃百韜甚至被殺死,劉伯承和鄧華的大軍被打得元氣大傷,國軍阻止了中野和華野匯合。最後一種的結果是,黃百韜未能守住,杜聿明無功而返,徐州甚至會失守。假設當年的杜聿明是徐州剿總的正牌司令,劉峙自然不能左右他的想法,說不定此戰還有得打。
可惜,事先蔣介石曾經發布軍令,必須救出黃百韜。正牌司令劉峙自然不可能違背蔣介石的命令,放棄黃百韜。再說,劉伯承雄才大略,在他指揮下,以弱勝強的戰役數不勝數,劉峙自然反對杜聿明的提議。杜聿明只好提出第二個方案,只用一個兵團守住徐州,其餘的主力集中起來,傾巢而出,一邊去東線解救黃百韜,一邊讓黃維的十二兵團向東前進,隨時支援。第二個方案中規中矩,各方面比較均衡,劉峙自然不會反對,上報給南京後,很快被批准。可惜,這麼重要的訊息被郭汝瑰獲得,郭汝瑰冒著生命危險,暗中將國軍的計劃傳遞給了我軍。
淮海戰役中,國軍從此失去了扭轉戰局的唯一機會。杜聿明的計劃其實有很大的可行性,只是蔣介石沒有采納他真正想要實施的方案。杜聿明戰敗被俘後,心中有傲氣的他怎麼也想不通自己會敗,先是想要拔槍自殺,後來又用磚頭砸自己的頭。經過我軍的不斷勸說和心理輔導,才放下心理包袱。杜氏雖然為蔣介石賣命,背離大義,但他在軍事上的謀略卻是數一數二的。對形式的分析,更是準確。
後來,杜聿明被特赦,在空閒之際,與一眾國民黨降將回憶當年的那一戰。不斷分析當初的決策,說到回師進攻中野劉鄧大軍,此方案被雙方將領同時稱讚,中野的一些老將得知杜聿明這個方案,都慶幸不已,說當年幸虧老蔣沒聽杜聿明的,否則淮海戰役會變得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