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國的地理位置有優勢,秦國鄰趙韓魏楚,全部在東面,不會擔心腹背受敵,又有函谷關天險。韓魏弱小,對秦有威脅的只有趙楚,趙還要北方匈奴無法向秦國一樣可以舉國之力打中原戰爭。對楚秦用聯姻懷柔麻痺,然後徐徐圖之,平定天下。如果秦國位置是被六國包圍的形勢,可能就被六國合力滅掉了。至於其他因素,很多人都說了,就不贅述了。可以說,如果不能破壞合縱,秦國的統一是不可能的。當秦國真正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能力之時,山東六國的反抗是驚人的。
邯鄲之戰,三國聯軍打得秦國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次出兵。幾國聯軍數次伐秦,兩次入函谷關,秦國都是回吐了不少三晉的城池。其次,這麼說吧,他們一開始知道秦國強大,但他們只是認為秦國是要些土地人口而已,並不認為自己會被滅國,而且那個時候說是有國的概念,但這個國,和我們現在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對他們來說換一個國家就像現在換一個公司一樣,你從A公司跳到B公司會有什麼心理負擔嗎,不會的。
所以才會有各種人才在各國合縱連橫,縱橫捭闔,在那個時候,人們是沒有國家概念的,只知道什麼是家,不知道什麼是國。所以,你從公司裡吃回扣,挪用公款,雖然是違法,但沒人監管的情況下,會做出這種事情一點都不奇怪吧,而後面的幾個,看到了秦是真有滅國之心,心裡面也是有小算盤的。秦佔據關中,有崤函之固,滅秦的軍事成本高,這又打擊了六國本就不齊的心。
當然單看這些還不足以體現秦的優越,再給你們補充一個:先秦時期長江中上游開發程度很差,六國中任何一國和巴蜀的交通都遠不如秦便利,故秦能首先佔據巴蜀,國家的潛力明顯增加,其他國就沒這紅利。蘇秦打算造成七國平衡的局面,有點像梅特涅那種,但是後來平衡慢慢的打破了。前幾天看趙國長平之戰,其中最重要的,並不是讓趙括上位,而是趙國自己戰略性的和其他國家產生了隔閡,以至於長平之戰初期,其他五國都拒絕給與幫助,這也是為什麼秦國這麼自信的來一場國運之戰。
總的來說,就是前期秦國弱,沒有國家重視。中期秦國強了,但沒到以一挑二三的地步,沒有國家重視。後期秦國很強,但也不到以一挑四五的地步,各國打算先考慮一下自己。最後秦國統一了,前後不到十年。這時候重視有點來不及了。韓國不說,趙魏一丟,楚國岌岌可危,齊國搞什麼無為而治。剩下個燕國,只能想個荊柯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