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及五代,武人專權,藩鎮割據,驕兵悍卒、擁兵自立自是常有之事。及太祖即位,引“己”、“彼”之鑑,遂抑武重文,壓制軍權。此或是忌憚前朝武將造反之害而有意為之,然不幸的是,矯正過枉,反成自斷手足、以致全身羸弱之因【另因即是燕雲十六州之失。公元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自立,與遼通,滅後唐、立後晉,自稱兒皇帝。938年即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予遼。自古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戰爭,主靠經濟和地理屏障之優勢,然此次燕雲十六州之失,即意味著北方少數民族進逼中原,不再有任何地理之障礙。此外,宋代經濟全賴南方,更因為水路之便定都開封,如此一來,宋朝遂更處危險之境矣】,實令人惋惜。
其一,杯酒釋兵權,即以和平之方式【高官厚祿但無實權】,剝奪開國功臣之兵權。此舉相比漢之劉邦、明之朱元璋,或更顯仁義。
其二,分權禁軍長官【太祖黃袍加身前之殿前都點檢一職】。太祖自知其害,故一分為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類似唐代分丞相為三省】,互不干涉,直屬皇上。
其三,強幹【中央禁軍】弱枝【地方廂軍】。宋代兵制,有禁軍、廂軍之分,但是凡地方精壯之士兵,都會被抽調,編入禁軍。故禁軍有國家正規軍之稱,而廂軍則僅限於維持一方之治安,甚者,更為地方之雜役。此種兵制【還包括更戍法,即軍隊調動、將領不動,此亦防止將兵日久生“情”,勾結謀反】,或不致重蹈漢唐地方割據之覆轍,但要知,宋得天下,並不及漢唐之統一,與宋並立之北方強敵【遼、金、元】,無不虎視眈眈,而且他們只要突破邊防禁軍防線,即可一馬平川直逼京師,而京師破則國破【唐安史之亂後,尚不致全國土崩瓦解,即是因為州郡殷實,包括軍隊與財政】,此亦即兩宋之最大害。
其四,樞密院掌管軍政。唐後期,置樞密使,宦官為之,負責君臣上下之“溝通”。然,由於特殊之位置,兼之宦官權力膨脹,樞密使【及其所領樞密院】權力【包括軍權】亦水漲船高,以致達到任意弒君廢帝之地步。唐末,朱全忠【昭宗時,控制朝政】誅宦官,及篡唐建立後梁後,樞密院遂更用文人【後改為崇政院】,與宰相分執朝政【偏重於軍事,但權力有所限制,類似軍事顧問、參謀】。後唐及其後,限於戰亂之境,樞密使多為武人,掌軍政,甚至權高過於宰相,遂成五代篡謀奪立多發之因。
宋太祖立國,沿用樞密院掌管軍政【樞密院與政事堂,並稱宋代二府,其與禁軍之區別在於,前者有調兵權、無統兵指揮權,後者正好相反。此與現今軍政頗有類似】,但與唐末及五代不同的是,因忌憚武將叛亂,樞密院由文官負責。甚之,宋代樞密院冗員膨脹,人多權少,或也出於皇權無威脅之一己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