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745年,唐朝與回鶻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活躍於中亞地區。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則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如今的“突厥”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各個民族的統稱,大多是歷史上受突厥人統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後裔,主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庫曼人、哈薩克人、韃靼人(塔塔爾人)、雅庫特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撒拉爾人(撒拉人)、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等。
圖瓦小調.mp3來自伊吉古爾00:0002:47
突厥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歸結起來,有兩種說法傳播比較廣泛的版本,歷史記載中也是這個傳說故事被多次記載。
唐朝史學家李延壽編著的《北史》卷99: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認為西海指的是鹹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託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穴中,臣於蠕蠕。
而這個說法在《周書》中也有記載,認為,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
唐朝編撰的《周書》卷50:
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並愚痴,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徵佔風雨。取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於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並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遂共奉大二為主,號為突厥。
突厥第一汗國領導建立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遊牧汗國中的地位,類似匈奴遊牧國家中的攣鞮氏,柔然遊牧國家中的鬱久閭氏。與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這兩個婚姻氏族統治著突厥部眾。阿史那氏以狼為圖騰,酋長的牙門之前建有狼頭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傳說指出突厥先世曾經住在平涼,5世紀中葉因受北魏(386~534)滅北涼沮渠氏(439)的影響而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屬於柔然,世為柔然鍛奴。突厥掌握冶鐵技術,並時常來邊塞,“市中國繒絮”,在貿易過程中不斷吸收中原文化,這些顯然是促進突厥建國的重要因素。
突厥興起之前,突厥部落是柔然汗國的臣屬。
516年,突厥由高昌北山定居金山,成為柔然鍛奴。
522年阿史那大葉護參加了柔然對高昌的戰爭。
540年,突厥這個名詞初次見於中原史冊。
公元550年(西魏大統十六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高車(鐵勒)各部五萬餘帳,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受到西魏的重視。
551年,西魏長樂公主遠嫁突厥。
552年突厥打敗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被迫自盡,阿史那土門稱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充套件至整個蒙古高原。突厥汗國建立以後,人數比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鐵勒人,突厥人的體貌特徵也從白種人變成黃白混種。伊利可汗建立的遊牧汗國(552~630)常被稱為突厥第一汗國或突厥前汗國,以與682~744年復興的第二汗國或後汗國相區別。汗國被視為可汗的私產,可汗的地位最尊,權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葉護(在西部突厥,葉護地位似為可汗之副)、設(亦作察、殺、煞等)、特勤、俟利發、俟斤、吐屯、發等官職。下至低階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職由氏族酋長、部落首領等貴族統治階層世襲。隨著國家機器的建立,汗國也逐漸制定一定的刑罰、稅收(特別是向屬部斂取)制度。關於突厥汗國的社會性質問題,學術界尚無定論。雖然存在著牧主、族長佔有奴、婢的現象,但是還不足據以斷定其為奴隸社會。廣大突厥民眾穹廬氈帳,食肉飲酪,被髮左衽,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業。遷徙雖然無常,但諸部各有“地分”,總屬於可汗。
553年,突厥聯合西魏再次破柔然,到554年,突厥基本消滅柔然各個殘餘部落。
555年,高昌臣服突厥,柔然最後的可汗鄧叔子(阿那瓌)被殺,突厥的勢力延伸到西域。
這時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政權並立,雙方均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均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援,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藉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大量經濟利益。突厥一般採取與北周聯盟,共同壓制比較強大的北齊,有時候也處在中立位置。
突厥的擴張並沒有停止,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滅白匈奴,今天新疆以及中亞河中地區成為突厥汗國的疆土。突厥強盛時期疆土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鹹海和中亞河中地區。
583年,突厥汗國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
569年,隨著突厥的擴張,突厥和波斯發生矛盾,遂和東羅馬帝國聯合共同對抗波斯薩珊王朝。這個時期是突厥汗國武力最鼎盛的時期。
580年,突厥在西域設立小可汗,統管阿爾泰山以西的地區,這是突厥日後分裂的重要根源。
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歲貢。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
581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即位,西突厥達頭可汗拒絕承認沙缽略可汗名義上的宗主地位,583年東西突厥正式分裂並內戰。
突厥部族在經年累月的內戰中不斷擴大疆域,中原又處於隋末唐初年間的亂戰中無暇顧及北方狼族的崛起任由其發展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遊牧汗國。待到唐太宗李世民評定中原天下,建國不久,精銳尚在,老兵尚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當時唐朝又有一支不遜色於遊牧民族,可以做到長途奔襲的騎兵。不過,戰爭不只需要給養、軍隊,也需要人才。對於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懂得用人,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品質。李世民在經略邊地時,不只依靠過去秦王府的人,還任用那些對邊地熟悉,有才幹的人。對於有能力,有功勞的人,即便這個人是半路投靠的,也大膽任用。一些少數民族的將領也得到任用。對於有錯誤的,即便是宗室,也要處罰。這使得李世民在出擊突厥時,有一批精銳善戰的人才可以任用。最後,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唐軍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突厥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懾於大唐天威,“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唐太宗)為天可汗”。
自公元630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於朝廷常徵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群眾不滿,而突厥上層有人有一定的野心,於是滋生了復國思想。
679年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
680年春三月,唐朝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黑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擒酋長奉職。泥熟匐可汗為其部下所殺。突厥叛軍餘眾退守狼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西北),溫傅部又從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迎頡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黃河,立為可汗。
681年(唐高宗李治元年),伏念與溫傅連兵進攻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慶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這年秋季,伏念逮捕溫傅,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後裴炎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死伏念。為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禍根。
682年(永淳元年),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單于都護府雲中都督舍利元英屬部的酋長,世襲吐屯之職。伏念死後,他率17人出走,逐漸聚眾至700人,並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他透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並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殺(即設,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從此開始了後突厥時期。
唐玄宗李隆基扶持中宗復辟唐王朝平定韋后之亂後,自己登基掃平太平公主勢力開啟開元盛世。742年(天寶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鶻、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鶻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唐玄宗遣使勸說烏蘇米施可汗內附,他不聽勸告。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列重兵於磧口,進行威脅。烏蘇米施害怕,口頭上表示願降,但實際上進行拖延,並不前來。王忠嗣動員拔悉密、維吾爾、葛邏祿進攻後突厥。烏蘇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廂。後突厥貴族“西殺”妻子、默啜之孫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餘塞匐、登利可汗女餘燭公主、宰相康阿義屈達幹以及後突厥西葉護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投降於唐朝。
744年秋八月,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殘部立其弟鶻隴匐白眉特勤繼位,是為白眉可汗。後突厥大亂。唐玄宗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乘其亂出擊,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11部。回鶻和葛邏祿一起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鶻首領骨力裴羅佔領突厥故地,745年(天寶四載)正月,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後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
至此,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回鶻的聯合攻擊下,國亡。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繼之而起的是回鶻汗國。後突厥滅亡以後,突厥部分併入回鶻,部分融入唐朝,突厥一詞逐漸少見於中國史冊。
上一段文字換成白話文就是:當年大唐帝國建國初期,突厥對大唐帝國百般刁難,曾經反覆挑釁年輕的大唐帝國,針對大唐帝國發動的戰爭有五十多次以上,後李世民暴怒,一口氣滅掉了突厥,又將突厥的一些降了的軍民安撫在河北及眾多疆域內,因為此大唐帝國還得罪了曾經的兄弟國家薛延陀,甚至還將薛延陀給滅掉了,再後來突厥阿史那氏族趁大唐武則天之亂建立了後突厥,一度恢復了當年強盛局面,直到天寶四年,大唐帝國與回紇等勢力聯合,將後突厥國滅掉。
當然,說起一個民族的歷史肯定少不了女性人物的襯托和點綴色彩,突厥的作為一個建立過政權長達200年的遊牧民族,出色的女性必不會少,根據歷史記載,在本文中只簡單介紹一位突厥的和親公主。
“和親”這事,從漢代或者更早發起,一直到清代達到頂峰。出嫁他國的公主和皇親貴女很難做出精確統計。反過來,因“和親”嫁入中原的,在突厥時期只此一位:阿史那公主。
阿史那公主是突厥可汗的三公主,她不僅美貌,她還精通音樂。讓阿史那公主告別遼闊草原遠嫁中原的人是誰呢?宇文邕,一個漢化的鮮卑人,是他滅了北齊,使整個北方成為一體,完成了區域性統一。宇文邕從見到阿史那的第一眼,就被她的美貌和才藝吸引。宇文邕當即便向突厥可汗求婚,突厥可汗也想和強大的北周結姻親之好,於是答應了宇文邕求婚。
當時23歲的宇文邕派出盛大的迎親使團迎接準皇后——15歲的阿史那氏。這時,齊人進行挑撥,突厥可汗悔婚。正在迎親團慌亂之際,草原上風雷大作,突厥人穹廬損毀大半。怕遭天譴的可汗重又答應了親事。深知女兒酷愛音樂,突厥王將一隻三百人的西域樂舞隊作為陪嫁一同送至長安。
阿史那公主是幸運的,宇文邕迎娶當年就立她為皇后,十年多後宇文邕去世,宇文邕的長子宇文贇即位,儘管宇文贇沉湎酒色,暴虐無道,仍然尊奉沒有血緣關係的異國公主阿史那氏奉為皇太后。579年,宇文贇傳位給長子宇文闡,尊阿史那氏為天元皇太后。第二年,宇文贇逝世,宇文闡又尊阿史那氏為太皇太后。582年,阿史那氏去世,時年三十二歲。與宇文邕合葬於孝陵。
阿史那公主一生中儘管沒有生下一男半女,但深得宇文邕敬愛,身後又合葬在孝陵。《周書》言:“後有姿貌,善容止,高主深敬焉。”
歷史的奇妙在於它存在一定的縫隙,而這種縫隙給人們無限遐想的空間,於是有很多歷史題材小說在歷史的縫隙間發展壯大,從一開始的腦殘式穿越到後來的有理有據的歷史懸疑劇的誕生,不得不佩服那些鬼馬天才們的腦洞開的如此之大。
出生在內蒙赤峰市的作家馬伯庸,在鼎盛時期的唐王朝和即將滅國的突厥之間發現了奇妙的歷史縫隙,從而大開腦洞創作了一部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鉅作——《長安十二時辰》。關於歷史中沒有寫到的那些波濤洶湧、暗流湧動都在此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覺得書本無法將長安的盛世和突厥的狗仇家恨生動地表現在眼前,還可以去優酷看一看由雷佳音主演的同名電視劇,為了過審的原因其中的人名和真實的年份進行了戲劇化諧音處理,大家可以邊看文章邊看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