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觀天下#
民國的歷史舞臺上可謂星光熠熠,無數風雲人物各領風騷,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革命的、舊皇室的紛紛走上舞臺表演一番,這其中有一位不能算是大咖的人物,在眾多風雲人物中因為做了一件事兒也跳上了舞臺中央表演了一出鬧劇,卻被口誅筆伐,幾乎小小的改變了一些歷史的程序。
這個人就是我們中學歷史學過的張勳,由於“張勳復辟”這個事兒太著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在研究張勳復辟的原因以及他復辟的過程,失敗後張勳以及“辮子軍”的結局,卻經常忽略了張勳這個人。
張勳這個人如果以儒家文化的標準定義的話,可以說道德水準極高,忠孝節義,熱愛家鄉,為人坦率直白、敢作敢當,雖然是草莽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恪守自己的忠孝禮義廉觀。孫中山先生對他的評價是: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可見張勳雖然因為復辟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他的為人卻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讚揚。
張勳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 張勳逝世後,政界要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或敵或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幾乎都對其孤忠大加讚美,後來他的家屬在門生故吏的幫助下,專門編輯了一本《奉新張忠武公哀輓錄》。張勳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無數贛籍百姓自發相送,成為當年在江西地方上最為轟動的大事之一。
張勳早年喪父母,長大後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晚清時期,初隸廣西提督蘇元春部,為參將。1895年,隸屬袁世凱,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營長),行營中軍(督練處總務長)。後隨袁到山東鎮壓義和團。1899年升至總兵。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上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謂"參戰"問題上發生矛盾,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和國會則堅決反對。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
張勳有一妻十妾。妻名曹琴,曾為張勳守貧10年,被光緒帝皇后隆裕封為一品夫人。據說張勳一生對髮妻曹氏都是恭恭敬敬,史書記載"事之若母,家庭事無大小,俱一一問過曹夫人"。
張勳對家鄉的感情極深厚,他極強的家鄉觀念也是他死後哀榮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在當時是廣為人知的。他是江西省奉新縣人,據說他在當了督軍後,惦念家鄉父老,凡老家赤田村的老鄉,張勳給每家每戶出資蓋大瓦房,缺啥少啥,只要開口,張勳包管。江西省奉新縣在北京的大學生,吃穿用一切花費全由張勳包下。不但如此,當時所有在北京求學的江西籍學生,張勳每人每月發八塊大洋作為獎學金,江西的大學生他還個人捐資在北京宣武門外建立江西會館,是當時北京最現代化的會館,不但有戲樓,而且還備了發電機,沒電也不影響營業。他還在北京建了五個奉新會館,被他資助過的名人太多了,包括江西省第一任省長邵式平、我黨早期領導人方誌敏、張國燾、許德珩等都曾得到過資助,他另外在奉新還用糧款救濟當地災民和孤兒寡婦。
高曉松對張勳的評價是:“有道德、沒文明”,道德水準極其高尚,對清廷的愚忠,對傳統思想的敬畏,超過了當時很多自稱很先進的人,但同時對當時的新生事物,比如民主、共和、革命、憲政 ,卻是完完全全的不能理解,甚至是徹底的牴觸,雖然個人道德很好,但是對於國家的現代化程序或者民主程序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張勳的行為讓後人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復辟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有謀劃,突然殺進北京,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陳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乘車進宮。3時許,廢帝溥儀在養心殿召見張勳。張率領諸人,溥儀行三拜九叩禮。同日,溥儀釋出"即位詔",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他公佈9項施政方針,一連下了8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恢復清朝舊制。
所以張勳留給當時和後世的一個印象似乎有些“愣頭青”的感覺,做事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實則不然,想一想,從小無父無母,20幾歲生活都沒有著落的一個人,在十幾年裡迅速崛起,據記載,張勳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企業有70多家。他家的傭人不下百餘,花匠、木匠、廚子、司機、丫環、僕人等分門別類,一應俱全,門口還有英租界工部局派來的警察站崗。有人估計,張勳的動產、不動產加起來達五六千萬元之多。雖然時勢造英雄,但從北洋系大佬對他的態度也能窺見他的精明,他雖然不是袁世凱的嫡系,但袁對張勳一直都是委以重任,覺得是可靠可用之人, 袁世凱逝世後,段祺瑞、馮國璋等大佬依然看好張勳,覺得張勳忠誠、可靠,這不是一個傻乎乎的“愣頭青”可以隨便做到的。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後來班師回朝,張勳曾負責接駕,他一路上鞍前馬後,照顧的太后和皇帝無微不至,晚上親自站崗,給慈禧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張勳長跪數日痛哭不止,幾次流出的眼淚都是血水,武昌起義後,其餘各省都處於觀望狀態,唯有張勳率部死守南京,除了說明他的用勇,說張勳“忠”,毫不為過,南京戰敗,退入徐州,他命令自己的不對一律不準剪辮子,這也是他當時誓死效忠清廷的唯一能做的事情,靠著忠勇節義,張勳才能一步一步樹立起自己的人設,得到很多人的支援。
張勳被罵“跳樑小醜”,演出了一場鬧劇,實是因為他的心胸確實不夠寬廣,權力慾望也太重,從他連下了8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就可以看出來,他恨不得把所有的實權都攬到自己頭上,給自己封了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借溥儀的上諭封自己為忠勇親王,這是被當時的各省督軍及全國人民打心眼兒裡看不起他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他晚年在天津的松壽裡閒居,一日,有一位客人勸他要識時務,該剪掉辮子了。張勳手捏辮梢學著楊小樓京劇唸白:"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