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長平之戰毀了兩個戰神,一個是公認的戰神白起,一個是最大“背鍋俠”趙括,可能大家會說趙括哪能擔當“戰神”的稱號,在我看來趙括當之無愧的大才和少年英雄(至少對趙國來說是),並不是那個紙上談天的“睿智”少年。

今天從長平之戰起因、雙方國力、戰略、戰術以及勝負原因做深入的探討,順帶為趙括洗刷洗刷冤情。

長平之戰

一、長平之戰起因—上黨郡

秦國東出函谷關,欺負弱小韓國,韓國打不過只能選擇割地求和,割的這塊地就是上黨郡。上黨郡郡守叫做馮亭,相當有骨氣,拒絕投降,雖然嘴巴挺硬的,但是心裡明白的很,自己就是說說而已,真打打不了。於是想了個辦法,把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當做大禮包給趙國,這樣秦國肯定不爽,我到嘴的肥肉你趙國就搶走了?

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

趙國簽收了嗎?一開始趙國是拒絕的,但是後來還是逃不過“真香”,心一橫簽收了。這一簽老秦可就不願意了,我幾十萬大軍打了老半天,這十七座城池就被你收了?你猜我會不會打你?

那麼問題來了,趙國為啥要冒著風險簽收這份“大禮包”?

長平之戰

趙國肯定不是二愣子,上黨郡帶來的風險他是心知肚明,貪這十七座城池引來的是幾十萬秦軍,搞不好吃了的全部吐出來不說,而且自己還得捱揍。收下這上黨郡,完全合情合理,這是出於戰略需要。為啥這樣說?

第一:上黨郡的位置。這上黨郡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趙魏韓都和他相鄰,對於趙國來說,韓國已經快打沒了,倘若秦國拿下上黨郡,就可以對趙國形成北、南、西三面夾擊,邯鄲危。趙國的人都不是傻子,秦國決定打韓國,絕對不是單純的為了拿下韓國,這韓國要是沒了,下一個趙國還會遠嗎?

上黨郡

第二:上黨郡的地理特點。上黨郡之所以叫做上黨郡,是因為該郡地形普遍偏高,細看地圖他處於太行山脈與太嶽山脈的交界處,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再往東看看,就是邯鄲城,要是秦國拿下上黨郡,以此為據點,估計趙王就要天天失眠了。

上黨郡

基於這兩個原因,上黨郡一定得簽下來。但是簽下來就意味著秦國會找趙國麻煩,此時我們再站在上帝視角分析戰略部署問題。

二、戰略分析

古代打仗四部曲:稱眾、因地、因敵、令陣。我們做戰略部署的意義就是為戰術實施做指導,所以我們戰略部署時至少要考慮國力+軍力+地形。

1. 國力

秦國國力強於趙國國力,理由如下:

秦國靠著解決西戎獲得了大量的土地,然後在商鞅變法中徹底崛起。看看秦國西邊,巴蜀之國,多少帝王崛起的依仗,東有崤函之固,關內土地肥沃,簡直就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天堂,《秦史稿》一書中認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糧食產量已經是高於其他諸侯。所以單從國力來看,秦國可以打一場持久戰。

商鞅變法

再看看趙國,實在是太可憐了。整個領地都在華北平原,領地倒是挺多的,但是能夠耕種的農田太少了。北邊的匈奴問題常年都有,自己又被其餘各國包圍著,戰亂頻發,無暇顧及發展農業,唯一增強國力的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

從發動一場戰爭的層面來講,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將整個國家變為戰爭機器,經濟與軍事實力都得到增強,一旦打起來,國家富庶,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前線的糧草不斷。但是趙國不一樣,存糧常年不多,國內的革新更多的是在軍事層面,經濟上一直都不太好。所以兩國之間發生大戰,需要舉國之力的時候,秦國肯定是完勝趙國。

2. 軍隊實力

軍隊的實力涵蓋多方面,兵種的組成、指揮人員、雙方投入戰鬥計程車兵。

秦趙兵力對比:史書上動不動就百萬之眾,聽著是夠嚇人的,而且長平之戰最後記載阬殺了四十多萬趙軍。個人認為秦國剛打完一場戰鬥,再加上補給線太長了,應該不會集結大量的軍隊,趙國的屬於臨時作戰,第一次阻擊戰兵力也不多。不過整個長平之戰打下來,估計趙軍是要略多於秦軍的,大概在三四十萬左右。

秦軍

指揮人員:最開始是王齕對陣廉頗,第二輪戰鬥由白起對上趙括。單從紙面實力來看,白起是最猛的,畢竟是公認的戰神。廉頗屬於打防守戰特別厲害的,第一輪其實對戰王齕的時候就已經敗下陣來,所以總的來說秦國的軍事指揮人員是要比趙國強的。

兵種的組成:秦軍大多為步兵,趙軍大多也為步兵的,但是趙軍的騎兵異常猛且佔比更多。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戰爭中,騎兵往往可以抵得上好幾個步兵,不過春秋戰國還沒有馬鐙,騎兵在馬上也是射射箭。要是野戰,騎兵優勢很大,可以橫衝穿插,快速找到並擊破敵軍弱點。據戰國策記載,趙國的騎兵佔比已經能夠達到恐怖的8%,而秦國只有1%左右。

騎兵

3. 地形

上黨郡山多且高,這讓趙國的防守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同樣趙軍也失去一樣優勢,那就是剽悍的騎兵廢了。

小結:透過對雙方兵力、軍事實力、糧草運輸能力、國力以及上黨郡的地形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趙國你還打個Der。不過打不打得也要打,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趙國只有據險而守,依次阻擊,然後就看己方將領能不能抓住戰場上的良機,伺機而動,完成逆轉,趙國需要奇蹟才能打的贏。

三、戰鬥經過

這次大戰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廉頗對上王齕,一個是白起對上趙括。

1. 廉頗對王齕

廉頗採用的策略是防守策略,具體的戰術安排是:以丹水為屏障,修築第一道防線,秦軍渡河便阻擊。在丹水之後修築小長城,為第二道防線,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防守韌性。在其後的長平地區駐紮主力部隊,此地平地,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趙國騎兵的優勢。

廉頗的防守策略讓王齕一籌莫展,畢竟人家廉頗老爺子還是四大名將之一,防守戰大神。不過當時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援兵尚無,糧草見底,很明顯趙國國力不支。

廉頗劇照

2. 趙括對白起

兩軍對戰三年有餘,秦國都出現了“糧食空”的情況,趙國可想而知有多慘,糧道還被人截了。所以趙王不僅僅是聽人蠱惑,打的如此焦灼,再打下去就算不滅國,趙國也可能會被其餘國家覬覦。所以趙王決定換將,讓趙括上。

趙括到了營中,換了些將領,改變固守的策略,準備積極的進攻。為何趙括要這樣做,原因有三點,第一個就是趙括接手時大軍依然斷糧,第二個就是國力耗不起,自己上來就是要找機會出擊的,第三個就是因為輕敵,因為此時秦軍悄悄換了將領,把王齕換成了白起。 趙括主動出擊,秦軍先選擇敗走,然後白起讓一支2.5萬人的部隊斷了趙軍後撤之路,一支5千精銳騎兵在丹河靈活作戰,旨在切斷趙軍與邯鄲的聯絡。趙括大軍被一分為二,困鬥四十多天最終殉國。

白起劇照

這場大戰以秦軍大獲全勝結束,趙括戰死,四十多萬甲士被坑殺,雙方國力不支,因此秦軍並未攻取邯鄲,雙方罷戰。

四、趙國失敗的原因

1. 硬實力打不過

從綜合國力來看趙國是不如秦國的,但是從軍事實力來看,趙國是有實力和秦國扳手腕,但是贏得可能性並不大。秦國有白起等名將,不會在戰場上犯大錯誤,趙軍所謂的奇蹟就是秦軍犯錯誤。

2. 外交失敗

外交戰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大特色,因為足夠亂,所以外交的戰略地位很高。因為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沒人願意看到有人能夠強到橫掃六國,所以大家對秦國一直都比較排斥。

在這場戰鬥中,秦趙兩國打的如此慘烈,為何不見其餘各國的蹤影。這全都因為趙王是個糊塗蛋,秦趙和解的方式有很多,他卻選擇了一個最爛的一個方案,那就是主動向秦國求和。這就是趙王對當時局勢的不瞭解導致的,秦國東出,其餘六國哪個不擔心,雖然人家不說,但是心裡肯定有想過,秦趙之戰如果要站位,他們也會選擇站趙國。

劇照

趙王的謀士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給楚魏送禮,讓秦國覺得咱們六個國家又要合縱了。這可是秦國最擔心的問題,前線和趙國打的已經是國力大損,要是再面對六國合縱,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趙王卻派人主動向秦國求和,楚魏一看,這趙王已經認輸了,說明趙國快沒了,自己沒有理由再派兵壓迫秦軍邊境,六國合縱本來就是貌合神離,帶頭大哥趙國沒了,誰也不願意合縱了,所以秦國才打的如此肆無忌憚。

五、趙國的戰神——趙括

廉頗、李牧、龐煖、趙奢等都是趙國的頂樑柱,但是細想一下趙括何嘗不是。白起都說了,我們前面也分析了,這場戰鬥是舉國之戰,趙國打不贏的,換做誰來都是一樣。趙括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從小熟讀兵法,就算是紙上談兵,他也應該知道這次要是能打贏,只能靠奇蹟,要是他再知道對面是白起,估計都不會答應掛帥。有兩場戰役可以證明趙括是有一定軍事能力的。

趙奢劇照

1. 麥丘之戰

這一仗雖然是趙括的老爹趙奢打下來的,但要不是趙括的計謀,恐怕趙奢根本攻不下城池。當時的情形並不複雜,趙軍打麥丘。麥丘雖然是孤城,但是城中糧草充沛,再加上墨家子弟擅長守城,城池久攻不下。

趙括想到一個辦法,雖然城中糧草充沛,但是孤城無援軍,裡面的人心肯定不穩,不如讓人向城內拋糧食。這樣一來城中百姓就知道,活著的希望在外面,城中大亂,自然破之。趙奢聽了他的計謀,果然奏效。

趙括劇照

2. 長平之戰

趙括雖然是敗軍之將,但是有兩點值得肯定。第一點是勇氣,第二點是實力。

趙括大軍被圍困足足四十多天,仍然可以組織多次突圍,而且對白起陣營的衝擊不小,要知道軍中已經出現食人的現象。趙括還能夠組織部隊突圍,足以見得他領軍有方。

趙括最後是死在流箭之下,並且他找對了白起的指揮所,他死的地方離白起指揮所並不遠。能夠抱著必死的信心一戰,他比其餘降將好多了。

趙括劇照

結語:為何我會說長平之戰讓兩個戰神背上了罵名,因為白起坑殺了幾十萬趙軍,被人稱之為人屠。趙括雖然沒有實戰經驗,但是從兩次對戰來看,他作為一個年輕將領,做的已經非常好,算是有勇有謀的將領,從趙國的角度出發,他就是戰神。

參考資料:《戰國策》、《秦史稿》、《中國軍事史》等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趙高和秦始皇的關係?秦始皇對趙高很信任,可趙高卻恩將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