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

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

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個人更傾向於第二種,因為過去等級觀念根深蒂固,那時還沒有無產階級思想呢,就算現在還動不動講個出身階層,你還指望古人翻身農奴把歌唱。所以這個問題別糾結,要不然捨本逐末,司馬遷這哥們都要鬱悶地爬出來找人理論了。本來嘛,人家想說的是亡秦必楚,那為什麼偏偏是楚呢?

起因還是楚國那個倒黴的楚懷王,被騙到了秦國軟禁了起來,最終客死於秦,梓棺返楚。這位懷王死得比較冤,楚人對此更是耿耿於懷,所以揚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范增曾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當然了這只是託辭,其餘五國哪個有罪。再說了,春秋無義戰,更何況戰國呢,都是不分彼此罷了。

選擇楚,是因為秦末大部分的反叛都在楚境,而且有個重量級的人物也造反了,楚人項梁,他們家世代為楚將,項梁的父親項燕更是楚國的名將。尤其是項燕,在楚國被滅楚王被俘之後,又另立昌平君為王,一直進行著反秦鬥爭,直到最後以身殉國,所以他在楚人心中的威望很高。項氏一族號召力是非常強大的,一方面是當時主要造反領軍人物陳勝被他的司機殺死後,他部下另立的楚王也兵敗身亡。此時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從田間地頭搜尋到楚懷王一個叫心的孫子,立為楚王,也叫楚懷王。打出一手漂亮的感情牌,由此為自己樹立了一面旗幟,威望大增,反秦大業都以此為方向。另外就是項羽的橫空出世,秦始皇南巡到會稽山時,人群中看熱鬧的他,看的興起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這哥們兒的性情、膽魄可見一斑,那時他才二十三歲。

大秦帝國到了秦二世手裡已經風雨飄搖,幸好這緊要關頭,糊塗的他難得做了個聰明的決定,起用章邯。此人確是個軍事天才,殺陳勝於下城父,滅魏咎於臨濟,破項梁於定陶。齊王田儋和楚將項它(tuo)應魏咎之請來救援,共戰章邯,結果呢?田儋戰死,魏咎自殺。不幸的是,章邯不被趙高所容,更不幸的是他也因此遇到了項羽。

也就是這定陶之戰,項梁戰死,章邯一鼓作氣攻入趙境,趙王趙歇和張耳、陳餘逃入鉅鹿城,並向楚頻繁求援。楚懷王任命公子哥兒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率兵救趙。宋義率部走到安陽,竟然按兵不動一停就是四十六天,美其名曰靜觀其變,如此危難之時,不理軍事天天設宴飲酒。主將之命誰人敢違,若如此就沒有後面的什麼事了,可惜他面對的是項羽,迴應的也很簡單:一劍砍下了宋義的腦袋。看來有時簡單直接卻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鉅鹿之戰以少勝多,讓項羽一戰成名,也為我們貢獻了兩個成語,第一個“破釜沉舟”,項羽率楚軍渡黃河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兼程北上,一到戰場就與敵交手,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涉閒自焚,鉅鹿解圍。第二個“作壁上觀”,當時前來救援的各路諸侯,在鉅鹿城外建起的壁壘不下十餘座,秦楚兩軍作戰時,他們都“從壁上觀”。這一戰有多慘烈,楚軍有多勇猛,從戰後各路諸侯來拜見項羽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無不戰戰兢兢匍匐在地,只敢用膝蓋著地跪行進入轅門。

勝敗乃兵家常事,但他的對手章邯是糾結的,胡亥龍顏大怒,譴責之令屢屢下達,想派人回咸陽解釋,趙高卻根本不見,尤其是趙高視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帝國最後的兩個希望,李斯已腰斬而死,章邯最終選擇投降,終是迴天無力。

鉅鹿之戰,是項羽真正成為歷史人物的起點之戰。這一戰,項羽當之無愧地成為諸侯聯軍的總司令,這一年,他二十五歲。歷史的風雲由他攪動,以後的一段時期這片天地任他叱吒縱橫。但天下卻不是他的,因為有一個人物悄然登場了,他曾經在咸陽服役的時候也看見過秦始皇,也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為我們留下了四句成語,你知道其餘兩個是什麼嗎?

2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春申君黃歇是楚國王室嗎?他為什麼能被封為春申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