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皇華使者承天敕,宣佈綸音往夷域。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

——明·馬歡《紀行詩》

距今600多年的明朝,一位使者從港口出發,帶著他的船隊,從太平洋起航,一路跨過印度洋,到達遙遠的東非、紅海地區,播撒了中華的文化種子,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交流。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透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這種論斷最早是由一畢業於加拿大的一所大學,並且獲得了理科學位的加拿大華裔博士提出的,雖然是華裔,但其出生和成長都在加拿大,還是一位理科博士。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肯定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的呢?

有一次他回國在一所大學裡做演講,當講到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看法時,他從理科生的角度出發,認為明朝的船隻也許並不具有遠航能力

因為當時的中國科技能力還不足以造出可以支援其遠渡太平洋船隻的能力,所以在他認為鄭和下西洋不過是明成祖愛慕虛榮,為了彰顯國力強大而編造的一個巨大謊言

博士說完以後,在座的一名大學生提出問題了,這個問題直接讓博士汗顏並且無話可說。

該學生稱其去過許多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比如爪哇中部的首府三寶壟(印度尼西亞的島嶼),那裡有一座“三寶公”寺廟,用來紀念當時的鄭和為他們帶去的先進技術和文化,關於其船隊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

除了這段經歷,這位學生還談到很多其他地方也流傳著鄭和及其船隊的相關故事,斯里蘭卡還有鄭和到達時在當地立的石碑,上面的語言包括漢語和本地語。最後這位學生反問道:“如果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是假的,難道是全世界串通好一起編造了這個謊言嗎?”

學生的反駁可謂證據充分且犀利,博士聽後也是久久不能言語,最終演講只能潦草散場。

博士或許沒有想到,在這所大學中也有對鄭和下西洋頗有研究的學生,沒有充分的證據就質疑一件對人們思想來說已經根深蒂固的事情,這勢必會遭到我們中國人的反駁。

古代人的智慧,也許超乎現代人的想象

當然,林炎平博士作為一個理科生,以及他所具有的西方思維模式,推斷出這樣的結果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很顯然,他忽視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東漢時,全國地震頻繁,深受其害的張衡發明了檢測地震的地動儀,對地震進行觀測和研究,當時的科技條件還能造出這樣的儀器,這樣的智慧是現代人所不能想象的,而且在今天,這樣的發明也依然沒有人能完全複製。

相似的還有蔡倫發明的紙、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古人還有不少驚喜和意外的智慧,是我們後人所不知道的,因此光憑自己的獨斷就認為古代人不可能造出具有遠航能力的船隻是非常草率的。

在古代我們的發明技術的確是走在世界前沿的,西方文明的開端較晚於東方文明,甚至可以說西方的發展是將東方的文明據為己有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比如印刷術和火藥傳入西方之後,西方才開始了工業革命的程序,可以說西方的發展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因此不難發現,西方的科技程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中國傳過去的司南所引發的大航海時代;印刷術傳入引發的知識革命以及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引發的騎士階層的日漸衰落,在短期內所造成的結果。

有一些較為偏激的人認為,西方後來居上的崛起其實是一部掠奪史,他們在大航海時代,利用火藥製造的武器和重型船隻燒殺搶掠,不斷積累原始財富,才一舉超越當時領先於我國。

中國因為統治者的原因閉關鎖國才逐漸在當時落後於西方各國。他們透過掠奪成為了當時世界的引領者,但本質上還是強盜和土匪。也許這樣的論斷較為極端,但歷史考證可以證明,這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史實的。

在古代,中國人民的勞動智慧是不可低估的,歷史記載中雖然沒有確切說明當時的造船技術以及船隻航行里程,但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各種歷史考證卻是豐富且充足的,我們可以看看這些證明鄭和下西洋的“鐵證”。

鄭和下西洋:一次偉大的遠航

基於史學和考古研究我們都可以知道,史料越充分,事件的真實性就越清晰。

首先看看中國自己的歷史文獻相關記載:

鄭和下西洋七次,途中訪問了許多的國家和城市,在這途中所經歷的事和路途的狀況、見聞,較為詳細的記載由隨行的三個人員——費信、馬歡及鞏珍的私人遊記之中可見一斑。馬歡著有《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從中可知總共走訪約30餘國(城市)。

鞏珍著之自序裡,有提到當時下西洋所使用的航船時使用了“體勢巍然”、“篷帆錨舵”等等詞語,是這幾位隨行人對鄭和寶船的形容,雖然不能證實當時的造船水平能不能經得起遠航,但也可以想象這艘航船的體積之大、氣勢之磅礴,可以容納上百人無疑。

上面所提到的都是第一手資料,除此之外,同時期的歷史上也留下一些“第二手資料”,這些包括:祝允明《前聞記》)(相關記述約400字)、 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相關記述約300字)、 沈括《南船記》(相關記述約150字)等等。  

以上的資料不論是一手還是二手,都是中國單方面的歷史記載,並不能充分證實事件的真實性,所以需要多方考證。

外國的一些記錄也證實了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不妨來看看:

首先是葡萄牙官方編年史家巴羅斯1563年出版的《亞洲旬年史之三》內的一段有關記載就對鄭和下西洋進行了詳盡評析,並簡要評說了鄭和研究的整體狀況,還揣摩了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就是武裝威脅各國。

其次斯里蘭卡也有相關記載,《王朝史》這麼記述:“阿羅伽拘那羅國王統治期間,偉大中國的國王多斯羅閣率領一支大軍在蘭卡(錫蘭)登陸,……國王的四個弟弟均被誅戮。多斯羅周帶著許多俘虜,返回偉大的中國去了。”

這段話雖然和普遍大眾所理解的友好外交歷史有一些出入,但確確實實記錄了中國船隊確實到過斯里蘭卡,並且有帶著俘虜(可能是當時的君主被帶回中國進行交流)回到中國。

除此之外,學生提到的斯里蘭卡的石碑,以及馬來西亞的馬來敦剌南所寫的《馬來紀事》中對於鄭和的讚美論述以及阿拉伯的文獻記載也證實了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史料之豐富可見一斑。

綜上,先不說這位華裔博士常年生長在國外是透過什麼途徑來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就其為了彰顯自己對於歷史研究的獨樹一幟而說出不經充足考證的話語,就可以對這位博士的學術能力有一些瞭解,起碼這種能力在史學方面是不能被恭維的。

中國的航海事業,需要勇於承擔的開拓精神

唐帝國的威名和實力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就在600年前,中國的明王朝繼承了唐朝的實力和繁榮,睥睨天下。當時的“天朝”可以說是亞洲乃至世界各國都無法比肩的巨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鄭和率領龐大艦隊開始了七下西洋之旅。

與後來西方航海家不同,原本能夠透過航海進而促進中國稱霸天下的鄭和,既沒有奪取政權,建立殖民地;也沒有肆意掠奪,積累財富

本著“和順萬邦”的和平外交政策,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和發展,此舉不僅擴大了明朝的國際聲威,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也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的偉大不僅在於傳播了中華的“黃色文明”,同時還在於他開創了一個為“藍色文明”的崛起提供經驗和技術保障的新時代。

雖然中華民族後來在世界發展潮流中落伍了,但是鄭和卻為改變世界出了一份大力。因此應該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鄭和,用科學的意義考察鄭和,用開拓全人類遺產的態度對待鄭和的歷史功績,也可以讓中國人更加冷靜地認識世界、融入世界。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哲學家西塞羅如是說。

因為地球海洋麵積龐大,而航道溝通各國,控制了航道、控制了海洋,就等於控制了世界貿易,進而控制了世界的財富。明朝時代的中國皇帝就有這樣的遠見,是難能可貴的。在今天,中國對於海權,因為國力的逐漸強盛,再次有了話語權。

中國這些年來,積極為構建海上安全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不論是派遣海軍參與護航行動,還是參與聯合國對於海洋治理的規則制定,都讓世界各國看到了我們中國的責任和擔當。甚至有一種聲音:中國海軍越強大,世界越安全。

中國的航海事業再次拉開了新的篇章,現代中國的艦隊彷彿與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之旅穿越時空、遙相呼應。它們承載的,是中國人勇於承擔的開拓精神,是中華民族永不服輸的民族脊樑。

當浩瀚的大海上飄揚著五星紅旗,那是在向鄭和致敬,也是在向全世界致敬,因此對於此事中方宣告:對於中國歷史,不接受任何未經詳細考證的斷言。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弱小的韓國為什麼能位列戰國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