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追隨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趙普也因此迎來了他自己的人生巔峰
作為太祖智囊團的首席人物,宋朝建立以後,趙普自然而然的成了當朝宰相
因為趙普是文官,不會對國家統治造成多大的威脅,又有從龍之功,所以前期,太祖對他是極盡信任的
趙普也因此大展拳腳,做了很多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趙普以謀定國,太祖時期,很多重大的事情,也都有他的身影,例如有名的杯酒釋兵權,便是他和太祖一起決定的
雪夜決策,同太祖共同確立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一統方針;又與太祖謀定的長治久安之策,及三大綱領: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可見趙普在治國方面的才能,也是極高的,故而獨居相位十年之久,只是後來,趙普有點獨斷專行,太祖才慢慢削減他的權力,終是在973年罷相了
不過趙普這一生,曾三次拜相,這只是他第一次做宰相,還有兩次,是在太宗朝時期。然而太宗趙光義和趙普之間,因為皇位問題,關係並沒有那麼好
太祖皇帝在皇位是傳弟還是傳子的問題上,也是很糾結的,趙普很明顯是站在傳子那一方的
雖然趙普從未明面上說出來,但是《丁晉公談錄》有記載,太宗即位不久,漏出一句話:“倘若趙普還在中樞,朕也不得此位”
可見趙普是不支援趙光義繼任皇位的,既然趙普做過這樣的事情,趙光義在當時也培養了很多自己的勢力,又豈會不知曉,所以兩人的關係後來一直不睦
按理說這樣的情況,太宗皇帝應該是不會重用他才是,那麼趙普究竟是如何在太宗朝兩度任相的呢
第一次,乃是因為金匱之盟這件事情。趙普罷相之後,太宗冷落,現任宰相的打壓,他可謂是嚐盡了世態炎涼
就在這時,太宗皇帝卻召見了他,趙普當即便表示“願備樞軸,以查奸變”,退朝以後,便上了秘奏,言及當年受太祖、太宗之母杜太后的顧明,書寫過一份金匱之盟
太宗皇帝的皇位由來,一直備受爭議,有了這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壓制住當時的一些悠悠眾口的
太宗怎能不高興,派人尋訪,果然很快就找到了,立即召見趙普,還當面致歉:“人誰無過,朕不到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
太宗還就今後皇位試探趙普,趙普回答:“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對此,太宗只是極為滿意的
於是次日,趙普便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銜。可見趙普所做的事情,是多麼讓太宗高興
至此,昔日的敵人摒棄前嫌,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又走到了一起。但也因此金匱之盟備受爭論
太宗即位六年,趙普備受冷落,若是真有才盟約,何不早早就說出來,以邀太宗歡心,而非要等那麼久呢
金匱之盟是密約,趙普說出此事的方法是密奏,也就是說這份密約公告天下之前,只有他們兩個知道,要做手腳也很方便
對太宗來說,要想傳位給兒子,迫害兄弟趙廷美這樣的事情,需要趙普這樣元老級的開國元勳支援和謀劃
而對於趙普來說,他自然知道太宗是什麼意思,也想借此機會東山再起。所以兩人一拍即合,才有了金匱之盟的產生
趙普終究是為了權勢,而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只是對於趙普再次任相這件事,他的政敵自然是不爽的,在太宗面前說其壞話,說他是山洞學究,只能讀《論語》
趙普出生小吏,早年讀書確實不多,但說他只讀論語,顯然也是不現實的,作為一國宰相,從他所上的奏議便可以看出,他涉略廣博
太宗對此還問趙普,趙普回言:“我確實不知書,只能讀《論語》,輔佐太宗定天下,我才用了半部,還有半部可以用來輔佐陛下”
這便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其實並不是《論語》的推崇,反而暗含譏諷之意。好在趙普因此再一次任相了
只是這一次趙普沒有做多久宰相,便又罷相了。只因其是迫害趙廷美的幫兇,被太宗長子所厭惡。加之太宗以及利用完了,也就遵從自己長子的意願
罷相以後,趙普在外地做知州,雍熙北伐當年,他上書《諫雍熙北伐》,認為北伐勞民傷財,建議儘快班師,防止契丹南下
不久北伐果然失敗,朝野都認為《諫雍熙北伐》是致太平之策,趙普有一次成為眾望所歸的宰相人選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十二月,趙普再度入朝,出任宰相
只是由於太祖時期,兩人之間的嫌隙,雖然趙普在太宗朝兩度任相,但是君臣之間始終互相猜防,心存芥蒂
太祖容不得有威望的宰相,更是容不得趙普成為有威望的宰相,趙普也因此患得患失,只能韜光斂晦
除了兩次勸諫伐遼的奏疏外,趙普在政治上並沒有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建樹,與太祖開國前後的那段風光無限的時期相比,如今更顯黯淡無光
然而本就是出賣自己靈魂換來的相位,落得這樣的結局,雖然令人惋惜,但也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