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規定的退休年齡是60歲,專家們正冒著被問候祖宗十八代的危險努力往65歲靠攏,據說依據的是國際先進標準。
好在專家們的眼睛只盯著國際,沒空兒往古代瞅兩眼,不然老百姓早就瘋了,因為中國古代的退休年齡是70歲。
為什麼要選這個歲數,《禮記》《白虎通·致仕》都有很多解釋,上至天文地理、陰陽五行,下至君臣大義、人倫道德,扯了一大堆,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只要不是老糊塗了,就得給我幹下去!
漢朝:退休也得有資格
古代的退休制度從春秋戰國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社會太亂,可能你剛上臺沒幾天就被趕下來了,所以退休制度什麼的都沒人當回事兒,直到漢朝穩定下來,才對這個制度重視起來。
在漢朝,“退休”這個詞不是每個當官的都有資格使用的,你得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年滿70歲。這個條件現在看可能還沒什麼,但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能活到70歲的還沒真幾個,大多數人都在工作的崗位上“鞠躬盡瘁”了。
第二個條件是俸祿兩千石以上的高階官員。在漢朝,兩千石相當於州刺史,放現在就是省部級的高官,退休後可以領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省部級以下的就沒這個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像東漢時有個河內太守宋均,放現在也是市長的級別,退休後卻連養老金都沒有,只能靠去私塾講講學掙點養老錢。還有合浦太守孟嘗,因病退休,就更沒退休待遇了,只能回家種地。讓現在的市長大人們情何以堪!
當然,在中國,“規定”永遠只是“規定”,像宋均、孟嘗這樣的極端例子畢竟是少數。皇帝為了安撫手下,通常會額外賞賜一些東西,像漢元帝時,御史大夫薛廣德退休,漢元帝專門給他做了一輛高階馬車,外加60斤黃金。60斤黃金,讓我算算,媽呀,相當於今天的750萬人民幣,光每年的利息都是養老金的好幾倍!
唐朝:越老越不讓退休
到了唐朝,政府對官員退休的待遇就好多了,三品以上(相當於省部級),退休後待遇不變,仍然可以上朝聽政,參與國事,屬於退而不退;五品以上(相當於市長級),退休後給半薪;六品以下,養老金就別想了,一般會給你一些地,回家當個小地主吧,可保你衣食無憂。
不過,在唐朝官場還有兩個很有趣的現象,一個是五品以上的官員如果你長得太著急,顯得太老氣,就算不到退休年齡你也得“引咎辭職”。因為大唐要的就是風度,當時錄用官員有四條標準,第一條就是“體貌豐偉”,就算是年紀大了你也得鶴髮童顏,不能像個幹核桃,讓來朝貢的老外看了笑話。
更有趣的是,皇帝每年臘八這天都要給大臣們發化妝品,像“紫雪”、“紅雪”等等,都是當時的國際大品牌,其目的不言而喻。
另一個現象正好相反,有些人還沒到70歲,就因為長得老就把人給開掉了,可有些人卻是越老越不讓走,都80多歲了還讓人繼續發揮餘熱,成了大唐官場一個很獨特的80歲現象。
像大書法家柳公權,80多歲了還在幹太子少師,有一年春節帶著文武百官去給皇帝拜年,爬了很多級臺階,累得頭昏眼花,還要向皇帝念春節賀詞,結果唸錯了一個字,被罰了三個月工資,要多倒黴有多倒黴。
還有武則天時候的宰相蘇良嗣,都85歲高齡了,武則天還不讓回家養老,結果有一天上朝,老蘇一跪下就再也起不來了,武則天趕緊讓人把他送回家,當天老蘇就一命嗚呼,算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武則天用人向來不拘一格,81歲的時候還做了一件瘋狂的事——任命80歲的張柬之當宰相。一時,81歲的皇帝加80歲的宰相,成了朝廷上的一大奇觀。可惜這次武則天的不拘一格卻讓她後悔不已,老張剛當上宰相兩個月,就兵諫武則天,逼她退位,還政於李唐。武則天經此一變,不久就去世了,而老張也在第二年跟著她一起去了。不知道這對81歲的君臣到了那邊會做什麼總結。
宋朝:再窮不能窮官員
宋朝被譽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不光當官時候的待遇讓人羨慕,退休後的待遇也是歷朝最好的。
宋仁宗時規定,只要你是我大宋朝的官員,不管你品級多少,只要到了70歲,退休後的待遇不變,你當官時候拿多少工資,退休後就繼續拿多少養老金。
到了宋神宗時,比他爺爺宋仁宗更進一步,不光經濟待遇不變,你的政治待遇也可以繼續留著,甚至你的子孫還能蔭補官職。
到宋真宗時,朝廷不堪重負,“銳意改革”,官員退休後拿半薪,但往往又給他們安排一個名譽職務,領名譽職務的全薪,可見宋朝皇帝真是仁慈到家了,再窮不能窮官員。
所以,宋朝人跟現在人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拼了命也要考公務員,死也要死在體制裡!
在宋朝,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文官70歲退休,而武將則要到80歲才能退休。
這個制度讓人很難理解,但如果了解了宋朝的基本情況,就不難理解了。有了五代十國武將亂權的前車之鑑,宋朝的基本國策就是“重文輕武”,不光是對內,對外也是如此,比如對大遼、西夏、金國,能用錢解決的就絕不打仗。所以宋朝的武將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帶兵打仗,而是處理好各國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年紀就顯出它的重要性來了。
宋朝這種“養閒人”的政策,自然導致了宋朝官場的臃腫、腐敗,宋仁宗時,有人作詩諷刺道:“綠水紅蓮客,青衫白髮精。過廳無一事,咳嗽兩三聲。”
明清:不幹活就沒工資
到了明朝,士大夫的黃金時代也到頭了。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從小就恨透了貪官汙吏,哪能對你有好臉兒,還專門設立了舉報制度,凡是被舉報的官員,一律大刑伺候。
在退休制度上也是一樣,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還有點籠絡人心的意思,官員退休年齡仍然沿用之前的70歲,養老金也是全薪,但過了不久就變了,退休年齡改成了60歲,養老金也一併取消了——你們還想一輩子吃我的喝我的?不幹活了還想拿工資?門兒都沒有!
後來,可能是下面意見太大,老朱給做了一點讓步,改為退休後不拿養老金,但享受免除賦稅和徭役的權利,如果真的是窮得沒飯吃了,調查屬實後,可以給你一個月兩石米,相當於現在的360斤左右,養活一家老小沒問題,但喝酒吃肉就別想了。
其實,朱元璋對官員如此苛刻的原因,也不光是痛恨貪官汙吏,還有加強中央集權的考慮,通過縮減官員的待遇,來達到限制其權力的目的。
因為有這個好處,後來的清朝政府也基本照搬了過來。不過因為退休後沒有保障,也導致了清朝官場的貪汙成風,都想趁著有權的時候多撈點。
光緒年間,廣東南海有個巡檢叫俞鳳書,是個九品官,眼看到了退休年齡,老俞也開始犯愁了:現在雖然品級不高,工資不多,但好歹也能養活一家老小,要是退下來,工資沒了,養老金也沒有,一家人還怎麼活?實在沒辦法,就把問題反映給了上司。
上司一看,也是啊,老俞這些年兢兢業業,沒功勞也有苦勞,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家老小喝西北風,這要傳出去對大清政府的形象也不好看,於是,就給他臨時安排了一個肥缺——徵收漁稅。老俞幹了幾個月,掙了一點外快,這才光榮退休了。
清朝的文官跟明朝一樣,都是60歲退休,而武將有所不同:副將以上的高階將領可以60歲退休,而低階將領就沒這個待遇了,像參將54歲,遊擊51歲,都司守備48歲,千總、把總45歲,剛有點官場的經驗就不讓你幹了。這跟宋朝正好相反,看重的是年輕人的衝勁兒,這也是由清朝的基本國策決定的。
總結
有人說,退休待遇體現了一個政府的良心。其實,退休的問題反映的是一個時代大環境的問題,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制度。
在古代,退休只限於官員,老百姓沒有這個概念,到了今天,退休涉及到了更多的階層,自然也就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至於該怎麼讓大多數人都滿意,就看各位大人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