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創作於1804—1807年,並於1808年12月22日由他親自指揮首演於維也納皇家劇院。一提到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人們就會想到一個聲音,這就是著名的“命運的叩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生活中的苦難,障礙,矛盾,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徵,但是一個人應該是使命運順從他自己的意志,他應該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也可以認為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人們透過鬥爭爭取自由,希望擺脫苦難,掌握自身命運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號,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有了創作此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讚這部作品為最傑出的音樂作品。據說,歌德在聽了這首曲子後便有了結交貝多芬的想法。
歌德和貝多芬是同時代的偉大人物,兩人心儀已久,但兩人唯一的一次見面卻不歡而散。德國大文豪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共同度過了一個月的時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並未建立起友誼。貝多芬熱烈佩服著歌德的天才,可對歌德的某些做法卻不能容忍。一天,他們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遠遠看到了奧地利皇后率領著一群皇室成員與他們相向而行,歌德不顧貝多芬的一再勸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邊。貝多芬對歌德說:您大可不必這樣做。貴族們的派頭是愚蠢的,只能顯示出他們的庸碌無能。他們可以把勳章別在任何一個人的胸前,但這人決不會因此變得更優秀些。他們也許能使一個人成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時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貝多芬來;然而歌德不僅仍拘謹地立在路邊,而且面部開始顯現出謙卑的微笑。貝多芬意識到,無論他再說什麼都是徒勞的。於是,他抬頭挺胸繼續向前走去。結果奧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認出貝多芬後,反倒率先向貝多芬打招呼、脫帽致敬。當他們經過歌德身邊時,歌德卻早已脫帽鞠躬,連頭都不敢抬一下。事後,貝多芬痛心地對歌德說您對於他們過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貝多芬對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們在他晚年全聾時用的談話冊中發現,他不許別人用輕蔑的口吻談論歌德;並曾對人表示:為了歌德,他情願犧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對貝多芬卻終生不能原諒,態度冷淡,有時甚至是無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歌德對這一次羞辱一輩子都沒有忘記,他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貝多芬不幸是一個倔強之極的人,他認為世界可憎,無疑是對的;但這並不能使世界對他和對旁人變得愉快些。我們應當原諒他,替他惋惜,因為他是聾子。”僅此一次,歌德一生不曾對貝多芬作過任何評論而保持絕對的緘默。
貝多芬開始構思並動筆寫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在1804年,那時,他已寫過“海利根遺書”,他的耳聾已完全失去治癒的希望。他熱戀的情人朱麗葉塔·齊亞蒂伯爵小姐也因為門第原因離他而去,成了加倫堡伯爵夫人。一連串的精神打擊使貝多芬處於死亡的邊緣。但是,貝多芬並沒有因此而選擇死亡。他在一封信裡寫道:“假使我什麼都沒有創作就離開這世界,這是不可想象的”。
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時期,展開了一次旺盛的創作高潮: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尚未寫完,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已開始動筆。1807年《命運》完成並出版之前,活潑浪漫的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已在1803年上演,同場首演的還有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和為鋼琴、合唱與樂隊寫的幻想曲。在此期間,完成的著名作品還有: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華爾斯坦)、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俄羅斯絃樂四重奏三部,貝多芬自己鍾愛的唯一一部歌劇《菲黛里奧》和三種《萊奧諾拉序曲》,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也是世界小提琴經典作品),C大調彌撒曲。等等。所有這些作品都堪稱是皇皇鉅著,每一部後來都成為垂世之作。這是貝多芬留給全世界寶貴的精神財富。
E. T. A. 霍夫曼
德國作家E. T. A. 霍夫曼(Hoffmann)在首演後不久發表了評論,他用戲劇性的筆調將該作品比喻為“強光射穿深沉的夜幕”,並稱“只有透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隨後,他又稱讚“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著“無與倫比的內在聯絡”,並“深沉而親切地”將聽者“帶入無止境的精神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