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建立適應自己需要的新興宗教,於是主張“因信稱義”“信仰即得救”“直接與上帝對話”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迅速開展起來。
馬丁.路德領導了德國的宗教改革,他指出人的靈魂的得救無需教士做中介,不能靠向教會購買贖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誠的信仰;主張用民族語言代替拉丁語主持教堂禮拜,簡化宗教教義,認為教會應從屬於國家而非國家屬於教會,形成了有別於羅馬天主教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路德派)。伴隨新教思想的傳播,直接引爆了德國閔采爾農民起義,給四分五裂的德國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影響。
宗教改革的另一位領袖卡爾文,主張因信稱義的同時,還提出了先定論: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上帝早有安排,但凡人無法窺知,它體現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事業取得成功,就意味著他是上帝的選民,將獲得永生,失敗者則是上帝的棄民,只能接受永恆的懲罰和死亡。他還主張建立民主教會,簡化教會儀式,反對浪費。卡爾文教更好地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因而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廣泛傳播。從1566年開始,尼德蘭在卡爾文教的旗幟下開始了反抗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1581年,北部實現獨立,建立了荷蘭共和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卡爾文教在法國得到廣泛傳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展開了一場持續30多年的內戰,史稱胡格諾宗教戰爭。戰爭給法國帶來了災難的同時,也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復興創造了條件。
1534年,英國議會透過法律的形式宣佈,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處理教會事務的最高權力,英國民族教會由此產生。英國的宗教改革,很不徹底,傾向於卡爾文教的教徒主張進一步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勢力,反對繁瑣的儀式和奢侈生活,迎合了資產階級的需要,這場運動稱為清教運動。清教運動對後世的英國特別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前承文藝復興,後啟啟蒙運動,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複蘇了的人文主義,將西歐人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下解放出來,為啟蒙運動做了思想上的準備,有助於人們的思想解放,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宗教改革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卡爾文教在日內瓦的政治實踐提供了未來資產階級政權的雛形,改革促進了民族語言的發展,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獨立於羅馬天主教之外的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歐洲民族文化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因此16世紀的歐洲宗教改革也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
宗教改革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的要求,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宗教改革同樣也是一場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鬥爭。
以上結論哪一個更全面?哪一個更準確?其實,宗教改革涉及面極廣,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將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和認識。
綜合以上的觀點可以得出如下較為全面的評價:16世紀的宗教改革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