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中非常的強盛,是一個幅員遼闊、國力鼎盛、全面繁榮的時代。公元640年,唐太宗貞觀十四年,李世民派大將侯君集平定高昌國,完成了對西域的控制,設立了安西都護府,面積三百萬、治所在龜茲(今新疆庫車縣)。
安西都護府成立伊始,只有數千人的兵力,後隨著管轄區域的不斷擴大,鼎盛時期的兵力達到兩萬四千餘人。這些軍隊都是大唐帝國派駐西域的精銳騎兵,戰鬥力很強,史稱“安西軍”。
在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的170年間,安西軍平定叛亂、開拓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安西都護府存在的最後五十年,安西軍在與中央政府失去聯絡,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持守護西域將近五十年,歷盡風霜雪雨而百折不撓,最終全體戰死,可稱為我國古代戰鬥力和意志力最強的軍隊。
孤立無援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一時間長安、洛陽兩京陷落,神州大地生靈塗炭。
由於中原的軍隊戰鬥力不足,屢戰屢敗,唐玄宗呼叫兩萬多安西軍的精銳部隊從西域回到中原平叛,此時只剩下幾千人的安西軍留守西域。
兩萬多安西軍在中原戰場上所向披靡,一舉收復兩京,表現出了超強的戰鬥力。然而此時,西域卻出現了危機。
公元766年,唐肅宗永泰二年,吐蕃國(今西藏)趁著大唐王朝一片混亂自顧不暇,出兵侵佔了河西走廊(今甘肅一帶),切斷了絲綢之路,自此西域與中央政府的聯絡徹底斷絕。
留守的數千安西軍成了孤軍,他們在大都護郭昕的統領下,騎著戰馬揮舞著唐刀,仍然奮勇為國殺敵,連續與吐蕃的侵略軍作戰,始終沒有丟失西域的廣袤土地。
與中央政府重新聯絡安西軍雖然完全失去了與中央政府的聯絡,處於重重困難之中,但仍然堅持尊奉大唐的國號,始終忠於大唐帝國。
孤軍守西域15年後的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郭昕派出的使者繞道外國,終於到了長安,與中央政府聯絡上了。
當時的唐朝剛平定了安史之亂,由於長年與西域失去聯絡,中央政府以為西域早已經淪入吐蕃之手了。在得到西域未失,將士仍在堅守的訊息後,舉國歡騰,上至皇帝和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安西軍的忠誠和堅韌而動容,以至感慨流涕。
唐德宗給予了郭昕很高的官職和嘉獎,所有的軍兵也連升七級,這在大唐帝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封賞,也代表了最高的榮譽。
然而當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到了趨於滅亡的境地,內憂外患,無暇再理會西域的事務,安西軍也只能繼續孤軍奮戰,沒有別的任何選擇了。
始終忠於大唐、心向大唐孤守西域的安西軍歷經了百般的艱難困阻。遠離故土和親人,肩負著守衛國土的重任,在與中央政府脫離,嚴重缺乏糧草和支援的情況下,年復一年的在這裡守護著。
期間,為了在西域宣示大唐帝國的主權,鼓舞軍民士氣,安西軍鑄幣“大唐建中”。
在古代,鑄幣一般採用“國號或者年號”加“通寶”的字語,而安西軍的鑄幣直接以大唐的國號加年號“大唐建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發生過的事情。
這也是安西軍的豪言壯語:只要我們安西軍在,大唐就在,國土就在。
安西軍全體陣亡殉國隨著大唐王朝的衰落,吐蕃對西域又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隨著西域各地區被逐漸蠶食吞併,到了最後,只剩下了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這所孤城。
公元808年,唐憲宗元和二年,吐蕃以傾國之兵進攻龜茲。此時經過了近50年的孤守,安西軍的官兵們都已經是須發蒼蒼的老人了。但他們絲毫沒有膽怯和退縮,集結了他們的妻子和兒女一起作戰。
這是一幕壯烈而淒涼的場景。戰馬和官兵已經垂垂老矣,然而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始終忠於大唐王朝的安西軍,絕不存在投降這兩個字,作為軍人,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是他們唯一的願望。
在經過了持久的抵抗後,城門被攻破了,大都護郭昕以及將士全部以身殉國,安西都護府也就此滅亡,西域被吐蕃佔領。
此後長達六百多年的時間裡,歷代王朝始終沒有能夠再收復西域。悲壯的安西軍奮勇殺敵的吶喊聲,在西域成為了絕響。
安西軍完全可稱為中國古代戰鬥意志最強的軍隊,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鐵軍”。
安西軍以頑強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必死的決心,在西域孤軍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將士們必須忍受心靈和肉體上的重重考驗並面對生死兩茫的未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可以度過這半個世紀的。
安西軍將士們當時的內心是什麼想法,或許我們已無法體會,但是我們可以明白一點,那就是軍人的天性裡,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的得失為輕的。
或許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安西軍的將士們了,願他們的英魂永遠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