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納粹德國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絕望境地,敗局已定。盟軍在結束了灘頭的戰鬥之後,以驚人的速度向法國內陸挺進,他們在7天之內就佔領了整個布列塔尼(Bretagne)半島,不僅威脅到了德軍B集團軍群2個集團軍的退路,還有向巴黎進攻的可能。希特勒不甘心失敗,仍禁止部下自由機動,要求在科唐坦(Cotentin)半島擋住美軍,還堅持要用8個裝甲師的兵力向莫爾坦(Mortain)地域的美軍發起反擊。而這次反擊是在沒有制空權的狀態下實施的,因此最終演變成一場毫無意義的自殺行動。

盟軍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戰機,在德軍的節節敗退中,整個科唐坦半島丟掉了,20個師(含5個裝甲師)殘部約28萬人被圈在彀中。諾曼底戰役中的“法萊斯口袋”(Falaise Pocket)就這樣慢慢地收緊了……法萊斯地區,那裡整個就像一口煮沸了的“大鍋”。

8月16日下午,被德方視為“西線的救星”莫德爾元帥乘飛機祕密抵達法國的巴黎。B集團軍群司令埃爾溫·隆美爾陸軍元帥在7月17日遭遇空襲受傷,現在已經傷愈,但也因涉嫌“七·二零”事件在接受調查,所以B集團軍群司令一職也是空缺著的。於是莫德爾又一次一個人身兼兩職,即西線德軍總司令和B集團軍群總司令,莫德爾成了西線權力最大的人,聲望也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

8月17日天氣晴朗,因為德軍已完全喪失制空權,盟軍飛機便成群結隊地飛來,聚集到法萊斯上空。以美軍的P-47“雷電”和英軍的“颱風”攻擊機為主,用它們的50毫米勃朗寧M2機槍肆意地射殺地面目標,或擲下一噸重的炸彈,撤退中的德軍車隊被炸得殘骸遍野、屍體枕藉……

莫德爾終於讀懂了戰局,B集團軍群已經損失了近16萬人,後方遭到空襲被大規模破壞,白天德軍不可能在任何一條公路上無危險地行進……莫德爾知道了局勢已無可挽回,於是多次向希特勒及最高統帥部呼籲:“我的士兵已經累壞了!”還通過約德爾向希特勒提出了四點要求:

第一,取消撤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部隊的補給及未來數天裡能否削弱盟軍絕對制空權。

第二,在撤離期間沒必要死戰。

第三,完成撤離後,第7集團軍將負責從海上到蘭格(Laigle)的防禦,第5裝甲軍則承擔蘭格到巴黎一線的防禦。第一支撤出來的軍隊要負責從法國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及上巴黎塞納河的防禦。

第四,部隊已消耗殆盡,除非滿足最低補給,否則別指望他們有任何的作戰效能了。

莫德爾從來就不是個消極固守的人。他打電話給希特勒,提出“關於西線情況十分嚴重的報告是正確的”的看法,請求希特勒准許第7集團軍和埃貝巴赫裝甲叢集立即撤退。一番爭論之後,希特勒終於被說服,批准了B集團軍群的撤退。這是前任克盧格元帥一直以來希望卻做不到的事情。西方學者認為,莫德爾說服希特勒同意撤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當時“法萊斯口袋”裡囊括了德軍在西線幾乎全部的裝甲部隊和眾多重要的軍用資源,如果再不及時撤退,納粹德國的西線就會徹底地被摧毀了。

照撤退計劃,莫德爾命令部隊立即從奧爾尼河開始撤離,向塞納河全面撤軍,必要時可以丟棄全部的重武器。莫德爾研究了地圖,認同了要確保B集團軍群的退路,就必須要控制2個戰略要點:第一個是蒙特奧梅勒(MontOtto)高地,另一個是尚布瓦(Chambois)和埃科爾切斯(Ecorches)十字路口的制高點。

企圖從法萊斯缺口湧出而散佈在開闊地上沒有任何掩護的德軍部隊遭到盟國空軍無情的掃射與轟炸,成百上千的德軍成了空中火力的犧牲品。

8月19日9:00,350門盟軍火炮也開始對法萊斯中心地區進行長時間、不間斷的炮轟。加拿大軍在迪沃(Dives,也譯為富豪)河上游河谷及其以東實施了新的地面進攻。美軍第15集團軍與加拿大軍隊在特蘭會合;美軍第90步兵師第359步兵團向尚布瓦前進,與波蘭裝甲師第10騎兵團建立了聯絡。美軍士兵託尼·德奧皮諾後來回憶了當時的戰鬥:“感覺就像在一個靶場,我們的坦克排成一排,大家輪流開火,當有人累了的時候就退下來,別人接替他射擊。”這場屠殺持續了好幾個小時,路上堆滿了燃燒的金屬殘骸和德軍士兵的屍體。

圍繞著蒙特奧梅勒的作戰實際上十分混亂,雙方的防線犬牙交錯,遭遇戰、伏擊戰不斷上演,德軍的虎式、豹式坦克利用最後的燃料四處遊獵,多次打掉波軍的補給卡車;由水手、步兵、警察、文員和廚子等拼湊而成的突擊隊打通了“超水平”的突圍通道。但到黃昏時,“法萊斯口袋”被完全關閉了,12個德國師(其中5個裝甲師)陷入合圍。

8月19日晚上,黨衛隊總指揮豪塞爾組織5個裝甲師的殘部朝著東北方向突圍,企圖為步兵們殺開一條血路,但是虎式坦克笨重的身體壓壞了莫瓦錫大橋,德軍不得不放棄裝甲車和坦克等重灌備,而用刺刀夜襲殺開一條血路的圖謀最終破產。當黨衛隊再次把虎式坦克調上來時,盟國空軍及時地把它們給摧毀了。

次日,莫德爾從第15集團軍編成內調來3個師,企圖驅逐蒙特奧梅勒的波蘭軍隊。波蘭第1裝甲師人數雖少,傷亡也很大,但士氣高昂,他們守在山頂巋然不動。雖然德軍未能突破合圍圈,但是仍有一些德軍部隊和打散的士兵趁著莫德爾的這一次進攻突圍成功了。在杜恩(Duin)與張波斯之間,德軍第2裝甲師殘部終於擊退了加拿大軍隊的封堵,打開了一條走廊,大約有6個小時之久。

B集團軍群的報告中這樣記載道:“經一番短兵相接的白刃戰,約有40%~50%的被包圍我軍幸獲突圍,並與黨衛隊第2裝甲軍取得了會合。”第5裝甲集團軍(包括黨衛隊的“帝國”師、“霍芬斯陶芬”師等)由於機動性較強,較為完整地逃出了包圍圈。

直到最後幾個小時,僅有的2條鄉間小道擠滿了德國2個軍團的坦克、汽車、馬車和人員,誰都想趁著天氣惡劣盟軍飛機無法出動的良機,拼命外逃。此時,建制完全被打亂,變成了毫無秩序的逃跑,局面非常混亂。傘兵指揮官曼施德爾的部隊約2000人,在沒有任何掩護、協同配合的情況下,闖入波蘭人的區域,雖然這些傘兵隨後基本上被盟軍炮火和機槍給射殺了,但“又有數千名德軍趁這個機會成功地突圍了”。

德軍第7集團軍和第5裝甲集團軍的倖存者們擠塞在沒有出路的路口,各種車輛裝置、馬拉車和火炮,還有黑豹、IV號和虎式坦克都掙扎在越來越小的包圍圈裡,任憑盟國空軍、坦克和大炮的蹂躪。然後是死一般的寂靜,焚燒,或者已被炸成了碎片。盟軍的炮兵觀測員被數英里之外空氣中蔓延的腐屍的惡臭薰倒;低空偵察飛行的飛行員,即使是在2000英尺以上,飛過屠宰領域時,瀰漫到駕駛艙裡的屍臭讓有些飛行員忍不住嘔吐……艾森豪威爾在戰後承認:“在西線,沒有哪次戰役,像法萊斯一樣,帶給敵人如此多的死亡與毀滅。”

直至8月21日,經過法國神父格里蒂·格羅德克的斡旋,包圍圈內殘剩的德軍才獲准放下武器投降。德軍方面有大約5萬人被俘虜,1萬人戰死,其中2個集團軍司令—施韋彭堡、豪塞爾負傷,1個司令被俘,15個軍長、師長被俘或陣亡;有至少4000輛軍車被毀,其中包括200輛坦克。後來,德國人傷心地把這次血腥的戰役稱為“法萊斯開水壺”。

莫德爾指揮了“法萊斯口袋”最後幾天的戰鬥,拯救出了部分軍隊與裝備。究竟有多少德軍經由法萊斯缺口逃出,軍事史學家們各執一詞。德軍最高統帥部的作戰日誌認為“部隊的有生力量損失很大,但其中一大半還是逃了出來”,其他的很多公開資料也表明,突圍德軍的數量顯然龐大到足以讓德軍誇耀這是一次“成功的轉進作戰”。

從8月13日起,約有20萬~25萬德軍及其裝備經由法萊斯缺口順利地撤了出來,稱為德國式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也不為過。莫德爾被納粹吹捧為西線的“救世主”,德國史學家把這次“成功撤退”看作二戰中的一個“偉大成功”,認為它鼓舞著希特勒和德國人繼續戰鬥的決心。值得一提的是,德軍的成功很大部分是盟軍的錯誤成就的。

本文摘選自《希特勒的救火隊員:元首寵將莫德爾元帥》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天下有免費的午餐?魏明帝有一個成語告訴你,不要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