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悟空問答中,有人提問“劉邦能成為西漢開國皇帝,他靠的是運氣嗎?”
我們今天來說說這個問題。
在秦的時代,劉邦絕對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生活在蘇北,四十七年的人生幾乎沒有什麼波瀾。要說有什麼亮色的話,不過就是遠遠地看見秦始皇時,給歷史說了一句很提振精神的話:“大丈夫生當如此。”
然而,在秦末農民起義的烽火中,劉邦一路走來,最後站到了高處,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
天上不會掉下白花花的餡餅,任何成功,都要離不開廣闊的胸懷、聰明的才智、艱辛的努力和堅定的意志。對劉邦,同樣是這個道理。
大度明達為劉邦贏得了廣闊的人際空間。
我特別喜歡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個性的記述。“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同樣班固在《漢書》中也說過“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
仁人、愛人、好施、豁達、大度、明達。生而為人,人性中的閃光點往往成為照亮人生之路的火把。劉邦雖然從社會底層走出來,但他身上的這些特徵足以支撐起大寫的人生。
劉邦曾經詢問大臣,自己為何能勝過項羽時。有人回答是:“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說項羽仁人、劉邦侮人,這話真傷劉邦的面子。好在部下補了一句,陛下您卻能夠與天下百姓共享勝利成果。
是呀,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劉邦好爽明達,“與天下同其利”,出現了“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的局面。
大方、直率、豁達的性格特徵,成為劉邦成就大事的基礎條件。
人人盡展其才是劉邦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
幹事靠人,幹大事靠人才。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項羽勇猛無雙,但他剛愎自用、棄用范增,最終單打獨鬥,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而劉邦不同,他廣泛的招攬天下賢人,並使得他們各盡其用,發揮最大的效果,有“兵仙”之稱的韓信就曾經評價劉邦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是呀,韓信的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善將將”絕對是劉邦的高處,他不但讓大家能為我所用,關鍵是還做到了“各有所用。”
劉邦是泗水亭亭長時,蕭何、曹參都是沛縣的官吏,樊噲當時以屠狗為生。蕭何、曹參後來成為開國重臣,樊噲成為重要猛將,還曾在鴻門宴中捨命保護劉邦。
說到劉邦用人,“漢初三傑”和劉邦之間的關係是人們反覆提起的話題。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保障給養,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從用人的角度看,劉邦把每一個人的潛能都調動出來,並且知道讓每一個人把能力最大化。
用好人,貫穿著劉邦的創業之路。
秦末亂世,風雲動盪。在隊伍壯大的過程中,蕭何力挺劉邦,並盡心輔佐,長期坐鎮後方,進行排程。在想要依附於楚假王景駒的時候,劉邦與張良相遇,成就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人和人互相欣賞,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緣分。緣分往往是建立在人格魅力、互相認同的基礎上。張良一見劉邦,就給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對於沒有讀過幾天書的劉邦而言,這真還有醍醐灌頂的作用。“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而在張良看來,“沛公殆天授。”便下定決心跟著劉邦幹事,放棄了投奔景駒的念頭。
韓信初在項羽帳下,始終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他投奔劉邦,劉邦釋放了韓信的潛能。核下之戰中,韓信逼死了自己的老東家。
用好一個人,救活一大片。韓信是項羽的宿命,而成為劉邦作戰班底中的骨幹。
能吸納各方面意見是劉邦成就帝業的重要因素。
班固在《漢書》中說過,“高祖……好謀,能聽。”我一直以為,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好謀”,而要做到“能聽”,那真是難上加難。翻開史書,真正做到這一點的還真不是很多。
當年名義上的諸侯王楚懷王下令劉邦和項羽,先入關中者為王。
在西進中,張良建議智取嶢關,劉邦聽了。
攻入秦都咸陽,面對美女珍寶,張良建議簡衣素食,從長計議,不可貪圖一時享受,劉邦聽了。
秦亡由奢,張良建議整頓軍紀,安民穩民,劉邦聽了。
項羽氣急敗壞,鴻門設宴,劉邦命懸一線。張良建議智鬥,劉邦接受了。
在關鍵節點,張良的救場計策,悉數為劉邦所用。
幹事靠人,幹大事靠人才。劉邦的成功,實際上是歷史的必然。
-
1 #
-
2 #
絕對不是,說這話的人嚴重低估了劉邦的智慧。
-
3 #
帝王、將相、都是有天命的,不是我們凡人能參悟透的。我們始終要相信一句話:大位天註定。
-
4 #
運氣肯定是關鍵原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各方面再牛叉,運氣不好,一箭射死在信陽,就沒有之後啦
-
5 #
百分之九十九的運氣加百分之一分堅持
-
6 #
一介布衣第一次做皇帝的,你說他沒本事?國際玩笑吧。
幹事靠人,幹大事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