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七雄毋庸置疑,然而五霸卻有兩種說法,主流說法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周天子地位微乎其乎,各路諸侯為了爭奪天下,展開了激烈的爭霸戰爭,共有五位諸侯相繼稱霸,這其中,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動。那麼,你們覺得宋襄公是霸主嗎?
宋襄公畫像
四國攻齊
話說齊桓公在位期間是齊國最為強大的時期,各路諸侯莫敢不從,就連周天子也得看他顏色行事。可人總是要死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也不例外。他一死,五兒爭位,齊國大亂。有位公子為昭,正好逃跑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結束了,正因如此,為啥他宋襄公不能開創一番霸主事業呢?
齊桓公劇照
說幹就幹,絕不含糊。宋襄公打著幫齊國平亂的幌子,從而通知各路諸侯前來相助。然而結果表明他很尷尬,只有三個小國響應了他的號召帶了一點人馬前來。一國雖弱,四國則強,齊國哪裡能招架住,於是只好投降了,公子昭即位,這就是後來的齊孝公。
齊國本來就是各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靠宋國才得以復國,宋國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於是宋襄公趕緊趁熱打鐵,約會諸侯。開會只有三國,宋國、齊國與楚國。他們兩個國家說話的分量很足,很多小國就是看他們眼色行事。
然而到了商議會合諸侯共訂立盟約的日子,也就是公元前639年7月,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拼命勸阻,講武德的他認為商議是用腦子,而不是靠暴力解決問題。於是,他並沒有帶多少人馬就去赴會。
“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麼辦?主公還得多帶些兵馬去。”
“那不行,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開大會,怎麼自己倒帶兵馬去呢?
這就是宋襄公心中的堅守,凡事把講武德放在第一位。
宋襄公劇照,以理服人
宋楚對陣
本來楚成王想把跟他爭奪盟主的宋襄公殺了,但好在有齊魯從中調停,讓他當了盟主,才把宋襄公給放回去了。這個講武德還能稍微理解,可是後面這個,實在是就不能理解了,難怪後人大多說他愚蠢。那麼,之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宋襄公回到國內,越想越氣越覺得不服氣,特別是鄰近依附楚國的鄭國,都敢騎到他頭上來了,他必須要拿鄭國出氣。公元前628年,宋攻鄭,鄭不敵,求救楚,楚伐宋,鄭危解,襄公死。
原來,宋襄公又講武德了。宋國比起楚國本來就弱小,當時在泓水兩軍隔岸對陣。當楚國仗著人多勢眾、兵強馬壯渡水而過時,宋襄公把往日作風貫徹到底。
如果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或許能打勝仗。
可宋襄公卻義正言辭的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咱們就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
楚軍渡河上岸後,亂成一鍋粥地擺好陣勢,該打了?
戰爭
宋襄公又責備公子目夷道:“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都沒有排好,怎麼可以打呢。”
楚國從來沒有打過這樣輕鬆的戰爭,宋國那邊是落荒而逃 ,宋襄公更是身受重傷,不久離開人世。
哪怕他臨死前,仍然堅持“依我說: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別再去傷害他;對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可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把講武德放在第一位,如此這樣真的好嗎?
講仁義,講武德
說宋襄公
做人要講武德,但更要因時因地因人變通。宋襄公一點也不變通,在和平年代說好聽點是高風亮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可在戰爭年代就真的愚蠢了,愚不可及。
然而,宋襄公到死都非常看重晉國公子重耳,說他是個有志氣的人,將來一定是霸主。大家說,宋襄公是真愚蠢嗎?還是不為時代所容的無辜者?他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