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審食其死漢大臣無敢請治淮南王劉長 (總第三十三)
據《資治通鑑》:文帝前三年(前177),淮南王劉長怨恨審食其沒有幫他母親說話,讓他從小變成孤兒,一天突然前往審食其府上求見。闢陽侯審食其出來見他時,他取出藏在袖中的鐵椎捶擊闢陽侯,又命隨從魏敬要了他的命。
淮南王的銀幕形象
事件起因回放:高祖六年(前201),審食其封闢陽侯。高祖八年(前199),趙王張敖暗殺高祖未遂事發,趙王所獻的美人趙姬受高祖寵愛,正懷孕,也連坐下獄。趙姬的弟弟曾請審食其說服呂后放了他姐姐,呂后嫉妒成恨,審食其也就沒有盡力爭取。此女生下劉長後自殺。
對於時任左丞相審食其被淮南王劉長捶殺之事,漢文帝感傷肇事的劉長是志在為母報仇,有心赦免而不予治罪。
闢陽侯審食被漢文帝的兄弟淮南王劉長捶殺,無人敢請求治罪
為母報仇而殺人,那麼,對淮南王殺死當朝宰相,天子若有心赦免,應該不算什麼問題,而且,呂后專政時期,一批大臣被送上斷頭臺,更有甚者,高祖劉邦非呂后所生之子也大都送命,等到呂后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只剩下劉恆,即漢文帝本人,另一個就是這個捶殺審食其的這個淮南王劉長了。漢文帝痛惜之餘出現不捨之情,情有可原。
如果說漢文帝有心袒護這個弟弟,或許情有可原,卻有一個很不該有的問題,漢文帝的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人敢出面請求朝懲治他的殺人之罪,這也太不正常了吧?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且還是高祖約法三章第一條,身為漢家天子,文帝為人謙遜平和,但大廷之上卻沒人敢一試鋼火,人人緊閉口舌。足見黃老之術的厲害,想必是漢文帝的陰柔,讓人十分恐懼,這也恐怕是文帝時期舉國上下尋不出賢德之人的緣故吧。
儘管,在朝廷大臣審食其被害以後,有一個叫張釋之的廷尉,也曾有過端正“刑侯和雍子”之罪的建議,但他也沒敢在此案爆發時提出,於事發很久以後方提及,以顯示他的提案與“審食其之死”案毫無關聯。
以剛直不阿聞名於世的張釋之,只是在諸如太子和梁王駕車行於皇帝專用道這樣不痛不癢之事,才表現出剛直來。
並非“審食其之死”已事發久遠而無法審理,而是根本就沒人打算審理,這就引出了漢文帝朝的另一個問題,沒有敢於伸張正義,有所擔當之大臣。素以“剛直不阿聞名於世”的張釋之,只是在諸如太子和梁王駕車行於皇帝專用道,即天子“馳道”上這樣的,不痛不癢之事時,才表現出剛直來。那麼,從他這主管刑獄的最高長官也緘口於淮南王的殺人之罪看,不能不說,他的剛直,儘管出自於溫國公司馬光的高度評價,也只能說是一種“見可為而為”且會“知難而退”的所謂剛直。可以斷言,他畏懼擁有權勢之人,於是,要想符合剛直面貌,就只能對那些個能讓他可以一伸其志的人,行使他所謂的剛直了。
天子屈服於親情;廷臣屈從於權勢。那麼,以後的繼位為淮南王的劉安欲謀反時,也就可以狂妄地稱說:“對付漢廷臣,可以像吹枯枝、振落葉一般地容易。”
漢文帝朝的廷臣不敢有所擔當,招致諸侯輕侮,因此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了,至於那個以剛直著稱的廷尉張釋之,就更不必說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