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朋友們都知道,食鹽這類必需品在戰爭年代絕對是緊俏物資。而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敵人對根據地的封鎖和根據地自身經濟狀況較差的情況,導致了食鹽的稀缺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軍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進行交換。
陵園
公元1943年臘月,我軍太行軍區一分割槽第11旅31團的青年基幹連(三連)近百人,在營副教導員樑廷正和連指導員耿文輝的帶領下,從贊皇縣黃草坪一帶出發,經野草灣、土門一直走到高邑縣。此行目的旨在用自產的一些核桃油交換食鹽。
八路軍一路輕裝前進,走的還算順利。第二天凌晨,部隊抵達高邑縣石家莊村一帶。這時,村內的偽軍小隊長李保華髮現了八路軍行蹤。他很快向高邑警備大隊大隊長許老勺報告,贊皇、元氏、高邑三縣的日偽軍近千人,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圍了村子,一場戰鬥即將打響。
敵人趕到八路軍駐地,我軍哨兵率先與敵人交火,戰鬥打響。這股部隊雖然人少,但因為是八路軍基幹連,裝備較好,戰鬥中,八路軍英勇作戰,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
無奈,包圍村子的日偽軍有近千人,戰鬥地點又一馬平川無險可憑。戰鬥中,樑廷正、耿文輝等指戰員光榮犧牲,我軍傷亡很大。部隊中午時分撤至石羊溝一帶時又遭優勢敵軍打擊,我軍又有戰士倒在了血泊中。
經過一天激戰,基幹連一部在機槍班長褚崗山、戰士杜喜林的帶領下突圍成功。樑廷正、耿文輝以及一排長馬胡等數十人犧牲。
戰鬥結束後,當地百姓將犧牲的28位戰士遺體收葬在今天高邑縣西林村南、營兒村北一帶。當地百姓也將這裡稱作“八路墳”。到了公元1965年10月,高邑縣當地政府將合葬墓整修一新。現在,每年清明節,都會有當地的中小學生來此祭奠烈士英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