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范雎被打得遍體鱗傷,被扔在茅廁裡,被人輪番往身上撒尿的時候。奄奄一息的范雎對看守說:“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後必定重重地謝您。”范雎沒有食言,他是那種“一飯之德必償”的人。范雎當了秦國相國,一有機會就報恩:
范雎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
散盡家裡的財物,報答所有曾經幫助過他而處境困苦的人。儘自己所能回報別人的幫助,是知恩報恩的良好品質。但范雎因為報恩,做了兩件犯了大秦律法的事情,差點被“收三族”。
范雎從魏國逃到秦國應感謝兩個人,一個是把他藏起來了,讓他改名叫張祿,並引薦給王稽的鄭安平。一個是適逢秦出使魏國,用車載他逃離魏國,進入了秦國,舉薦給秦昭王的王稽。
《范雎蔡澤列傳 》記載,王稽是秦昭王身邊傳達資訊的謁者。范雎擔任了秦相之後,王稽曾經對范雎說過一段“彎彎繞”的話:
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柰何者亦三。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於臣,無可柰何。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柰何。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於臣,亦無可柰何。"
“宮車一日晏駕”,是說秦王死;“君卒然捐館舍”,是說范雎死;“使臣卒然填溝壑”,是說王稽自己死。
“君雖恨於臣”,是說您因為我而悔恨。什麼事而悔恨?就是您還沒報答我的恩情。整段話的意義是:秦王、范雎、王稽不知什麼時候死,所以是“三不知。”一旦有一天任何一個人死了,你范雎都會因為沒有及時地報答我王稽的恩情而悔恨。
范雎怎麼能不知道這“彎彎繞”裡的真意思:你趕緊去到秦王那裡為我要官啊!
范雎聽了悶悶不樂,他怎麼能不知道王稽?這樣“彎彎繞”索求報答,本身就說明了人品問題。但王稽是恩人吶,報恩就應幫助其實現願望。
范雎只好硬著頭皮入宮向秦王進言說:“不是王稽對秦國的忠誠,就不能把我帶進函谷關;不是大王的賢能聖明,就不能使我如此顯貴。如今我是相國,爵位已經封到列候,可是王稽還僅是個謁者.....。”
秦昭王倒是很好說話,召見了王稽,任命他做河東郡守,並且允許他三年之內可以不向朝廷彙報郡內的政治、經濟情況。
范雎也沒忘了保護過他的鄭安平,又向秦昭王舉薦了鄭安平。昭王真給面子,便任命鄭安平為將軍。
但鄭安平哪是將才?長平之戰後,鄭安平奉命攻打趙國。鄭安平的軍隊被趙軍包圍,最後帶二萬士兵投降趙國。應侯范雎自知罪責難逃,就跪在草墊上請求懲處治罪。
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
按照秦國法令,舉薦了官員而被舉薦的官員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同樣按被舉薦官員的罪名治罪。“案律,降故者誅其身,沒其家。”以鄭安平之罪處罰范雎,也應是“誅其身,沒其家”。所以,范雎已經犯了滅三族的罪行。
但秦昭王包庇了范雎,不但沒治范雎的罪,還下令國都內:“有敢於議論鄭安平事的,一律按鄭安平的罪名治罪。”同時還賞賜給范雎更為豐厚的食物,為范雎寬心。
無獨有偶,又過了二年,王稽做河東郡守,與諸侯有勾結,因犯法而被誅殺。范雎又一次被打臉了,更加懊惱沮喪。不是秦昭王看在“叔父”的面子上,范雎又脖頸發涼了。
范雎的致命錯誤,混淆了國家與個人的關係,報恩是私事,不能拿國家的官職當禮送。
在舉薦官員官員上沒有把好德才兼備這一關,沒有建立客觀的用人標準,不能公正嚴明,不能任人唯賢。從今天的法律衡量,范雎作為國相舉薦王稽與鄭安平,任人唯親,不講原則,徇私舞弊,犯了瀆職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為官者不可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