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每每讀到晚明史,都不禁讓我扼腕嘆息,大明末期有這麼一個人,他雖是東林黨人,卻不計個人得失、一心救國救民,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但最後卻落得城破後自縊而死,今時今日,如此悲情的老英雄,誰人猶記?如果要說起後金最可怕的敵人是毛文龍,是熊廷弼,但其實最令後金最畏懼的正是這位老英雄,孫承宗。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人,他生於1563年,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曾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也曾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自縊而死,後被南明追贈太師,諡號“文忠”,到了乾隆時期又被追諡“忠定”。

其實對於孫承宗的評價很多,有人說他是國士無雙,也有人說是他根本不懂軍事,令狐還是那句話,說任何事情要客觀,不能開上帝視角,再有就是不要為了黑而黑,為了捧而捧。

先說說國士無雙,我們暫且把孫老先生的軍事水平放在一邊,單說氣節,老百姓都知道天波楊府一門忠烈,七狼八虎滿門千秋之,可惜那只是小說,是評書,誠然國破忠臣出,以身殉國的儒教徒不只有崖山下的縷縷忠魂。

高陽孫氏一族,孤軍浴血奮戰後金,在王朝大廈將傾之時,全族殉葬,最終湮沒在亂世的烽火狼煙中,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一家四十餘口在城破之後全部殉國,寧為大明鬼,不為蠻夷奴,彎刀砍的掉頭顱,但是砍不彎脊樑,古代文人講的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所以就氣節來言,孫老先生當真名士。

但是氣節歸氣節,打仗是打仗,咱們接著就來說說爭議頗大的關寧錦防線。

大家都知道,崇禎年間最大的困難就是沒錢,因為沒錢才會裁撤驛站,才會變本加厲剝削農民,直接導致了農民起義,而且是按下葫蘆瓢又起,怎麼也打不完,所以關錦防線這個吞金巨獸應該負一定責任,之前令狐就說過,打仗就是打錢,不花錢就想達到戰略目的,那純粹是痴人說夢,所以千萬不要糾結軍費問題,這不是孫老先生能解決的問題,真要是換個人,興許還要砸進更多錢,或者黑更多錢,幹得可能還不如老孫,如果魏忠賢不死,大明的軍費或許還可以支撐得住,但是奈何崇禎搞掉了這個斂財機器。

而且我們看孫承宗遺留的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中可以看到,他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佈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而且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比如說,“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疊陣”。所謂“用火”就是發揚火力;所謂疊陣酒肆步、騎、炮重疊配置,彼此協同,長短相補,戰鬥隊形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使用方、圓、曲、直、銳等各種隊形,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步、騎、炮等諸兵種協同作戰,所以他絕不是像袁崇煥那樣簡單的堅壁清野,只是拿大炮轟。

其實他已經找到了一套比較有效而且容易實施的對付滿清戰法,也正是因為他這套體系的有效性,才可以一直把滿清限制在關外,正因為關寧錦防線打不下來,皇太極繞道蒙古,從遵化,直逼北京城。史稱己巳之變,但是京城,皇太極終歸還是沒有打下來,但是為了下一次的進攻,他派兵佔據了遵化、灤城、永平、遷安四城,結果孫老先生五天四戰,將皇太極所有軍隊送出山海關,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戰鬥的結果自然也就很明顯了。

有人說大明的野戰能力是個死結,軍隊不能野戰,意味著交戰主動權在後金手中,只能死守,大明不用永遠死守,只要拖到搞定農民軍,緩口氣就能打。所以實質上不是軍隊不能打,是因為朝廷沒足夠的銀子,兵亂源於缺餉,晚明遼東是個死迴圈,野戰打不過就堆城,你堆城吧,後金就圍城,你救援,就會被圍點打援,最終還是要野戰。最終耗費大量巨資的防守城,結果還是要野戰。而且皇太極也聰明瞭,這邊城池堆,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有,選其他地方鑽唄。你精銳部隊還要守城,關寧線調動還要過山海關,疲勞遠征,根本無法調動,所謂的關寧錦防線是這樣被活活玩死的。

孫老先生,人品沒問題,戰略眼光沒問題,戰略指揮沒問題,戰術指揮能力雖然不是很強,但也算不太差。其實我覺得孫老先生的技能點是擅長在後方搞戰略指揮,排程後勤,上前線拼命還是得靠熊廷弼、祖大壽這些人,老人家在遼東的排程,總體上是得當的,雖然區域性的副業也沒少搞,當然不搞就混不下去了。

所以要說能力水平線的話,令狐覺得可以把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放在一個量級上,雖然每個人的能力長短不一樣,洪承疇就不說了,除了人品問題以外,畢竟松錦大戰的顧頭不顧腚實在是丟人,至於袁崇煥,只要他的官大小不超過巡撫,就應該沒什麼問題,不然必定出事,當然這個後來也被歷史驗證了。

作為一個文人,他擁有其他文人沒有的對武將的包容與信任,作為一個東林黨,他擁有其他東林黨人沒有的內政能力,沒有過分的黨派之見。雖然沒有熊延弼的戰略戰術和盧象升的武功膽略,但是遼東幾年的辛苦經略和高陽一戰的滿門壯烈,也無愧於後人給他明末名臣,民族英雄的評價。

我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會想些什麼,是萬曆三十二年,以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的春風得意馬蹄疾,還是第一次進宮面聖,意氣風華的神宗皇帝的開懷笑容,或許是東宮講學時,那個叫朱由校的少年充滿銳意的進取目光,還是起兵前,家中年幼孫兒的純真笑容,戰略戰術上真的不好說,但是說他是偉大的民族脊樑絕對沒錯,正是他還有盧象升等人的努力,才證明了漢人民族的不屈,這也正是三百年的大明,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偉大。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潘美到底是一代名將,還是千古奸臣?楊家將一案的背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