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和珅,你都能想到些什麼?
“老練圓滑”、“學霸”、“高情商”、“與死對頭紀曉嵐整日鬥法”、“乾隆身邊的大紅人”、“富可敵國”、“18世紀世界首富”、“中國第一鉅貪”。
……
瞧,這位大清權臣和大人身上的標籤著實不少。
說起和珅的貪,絕對是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字一號鉅貪。那麼,和珅是如何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名正言順”的撈錢呢?他的斂財之道都有哪些?
據說他還堅守“三不貪”原則,憑著這三條讓他成為乾隆朝的不倒翁,那這“三不貪”又是什麼呢?
我們來逐一呈現。
斂財之道令人咋舌!和珅因貪而富,富到什麼程度呢?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8億至11億兩白銀,超過了清政府1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和珅也是歷史上個人資產最多的官員,18世紀全球富人榜榜首,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國際金融之父,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
其斂財之道也令人咋舌:
1、以權謀私
和珅曾當過內務府、戶部、崇文門稅關最高長官,長期主管戶部三庫(銀庫、緞疋庫、顏料庫)。我們一起看看這三大職能部門都是做啥的?
內務府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的。內務府是幹啥的呢?通俗一點說,就是處理皇室家務,相當於皇室的管家。負責宮廷的吃穿用度、茶馬御槍、牛羊馬匹,乃至檢查宮女太監是否懶惰、升任降職等,都包含在內務府中,是全京城無所不管、無所不辦的最牛部門。
和大人在這樣的部門可謂“如魚得水”。
乾隆末年,凡是外省進貢給皇上的禮物都要經過和珅這一關。和大人心情好,就交一兩件給皇上交個差;和大人心情不好,就私吞了這些禮物。更奇葩的是,和珅有一顆大珍珠比乾隆御用的冠頂還要大。他收藏的玉盤也大過乾隆的,且色澤更精美。和大人如此高調,真是沒誰了!
據說,和珅府上有一隻“汝官窯瑪瑙釉尊”,這個稀有之物可是北宋宮廷為籌備太祖趙匡胤生日慶典,特指令河南汝州精製兩隻汝官窯瑪瑙釉尊的貢品。和大人說,我好喜歡。想一想,皇上一個,我一個吧。
當時的和大人胃口真是不小,進貢的奇珍異寶被他“吃下”十之八九,以至於和大人家中的珍寶比宮中還要多出好幾倍。
接著說戶部。戶部又是幹啥的呢?一個字“牛”。從職能上來看,戶部相當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及央行的結合體。掌管著全國田地、戶籍、賦稅、俸祿和糧餉等國家財政上的事。當時年僅27歲的和珅就擔任了戶部尚書,也就是國家財政部CEO,執掌戶部三庫。
最後說崇文門稅關。崇文門稅關是大清朝第一稅關,是幹啥的呢?收錢的衙門。每天向京城九門的進出貨物徵稅,也就是說,每天出入京城的車馬人,都需要向守在城門口的稅吏繳納稅費。沒有啥技術含量,每天派人守在門口收錢就行。
為啥說這是個肥水衙門呢?因為,出入這裡交稅的人可不只是老百姓和商人,當官的貨物進出也要收費。而且官越大,收的稅就越重,像于成龍、劉墉那樣的窮官,每次進京都得專門給皇帝打報告、批條子才能過關。
崇文門稅關衙門其實就是皇家認證的路霸:此路是我開,此城是我修,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這個油水衙門,一年下來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明朝末年時大概一年可以收到9萬兩銀子,而到了清朝中後期,一年可以收到90萬兩銀子。
在崇文門上班的人,年薪也相當誘人。普通幫辦大概年薪4000-5000兩銀子,小稅吏年薪幾百兩也不成問題,要知道,大清朝總督巡撫一年年薪也不過才一二百兩銀子(灰色收入不計)。
就是這樣的京城第一優差落在和大人手裡,和大人自然不能浪費資源。就算是皇親貴族,想要從這裡進去,也同樣受到盤剝,不留情面。
2、賣官撈錢
和珅把持了官權和財權兩大肥差,他曾肆無忌憚地要求各省把上交皇上的奏摺先提交給他把持的軍機處。也就是說,給皇上的奏摺,他要先來審一審。這樣一來,大清國大小官員的所有事都掌握在他手中。只要成為和珅的死對頭,那就一定沒好下場。
因此,從朝廷到地方所有公卿大臣為保住自己的官位都紛紛來巴結、示好,對他唯命是從。即便是例行公事,如果不賄賂一下他,他也會故意刁難。
至於想升官的官員就更需要以錢鋪路,出多大價格做多大官。像“鹽政”這樣的大官,和大人明碼開價四十萬兩銀子。
當時,向和珅行賄的官員不計其數,以至於很多人“燒香找不到廟門”。據說,一個山西巡撫派人帶二十萬兩銀子準備給和珅送禮,這人花了五千兩銀子當小費,結果也只見到了和珅的一個僕人,人家只給他打了一個收條,二十萬兩銀子連和珅的影子都沒見著。
聽說和珅有服食珍珠的習慣,有個珍珠商人市場嗅覺特別敏銳。他把珍珠用赤金包裹成丸狀,提升珠子的價值,並以兩萬金的價格推向市場,儘管開出天價,但仍有許多官員紛紛前來搶購,買回去進獻和珅。是不是很可笑,和珅的貪汙腐敗還可以拉動社會消費力,提升大清國的CPI。
3、壟斷市場
如果放在現代社會,和珅一定是一個“投資理財”的高手。當時,他投資了很多行業。開設了75家當鋪,銀號、錢莊42座。還開了糧店、餐館、瓷器店、灰瓦店、旅店等等。
總之,凡是有利可圖的行業,他都不放過。仗著自己的權勢,他可以輕易壟斷市場,從中牟取暴利。
4、趁人之危
和珅貪得順風順水,久而久之,臉皮也越來越厚了。他經常向有求於他的人直接勒索,不然,就是趁人落難之際低價買入人家的土地、財物。
據說,和珅共擁有土地十二萬六千六百畝,大都是他乘人危難之際搞到手的。
和珅的“三不貪”原則看到這裡,有人是不是想問了,這世間還有和大人不貪的錢嗎?
有啊?要知道,和大人貪錢也是有“底線”滴。
那麼,和珅什麼錢不貪?
第一:賑災之財不貪
和珅從來不貪賑災的錢,不僅不貪,而且還嚴令手下的人也不能貪。這樣看來,和大人還是心存一絲善良的。
據載,乾隆五十一年時,甘肅大旱,乾隆拿出三百萬白銀去賑災,並且委任和珅去監督。和珅到了之後,發現用於賑災的銀子居然給一些官員私吞了。和珅火起,下令嚴查,狠辦了一批貪汙官員,而且還強制甘肅官府自覺主動捐出銀子用來賑災。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和珅不僅沒在賑災的銀子上做手腳,還自掏腰包把賑災少的錢補上。
賑災對於朝廷來說是一件大事,安排不妥當就會發生動亂,極有可能威脅統治者的地位。和珅老奸巨猾,深知其中的厲害,所以堅決不動這個心思。
第二:科舉舞弊之財
科舉是古代寒門進入仕途和朝廷吸收人才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從隋唐開始,科舉就是國家非常看重的。而在科舉中徇私舞弊的事情並不少見,分分鐘都是砍頭的重罪,為此丟了性命的大有人在。和珅明白,如果貪汙科舉的錢,一旦被發現,就算寵他的乾隆帝也保不住他。所以,和珅毅然捨去這一贏利渠道。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和珅年少時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弟弟飽受排擠,他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只可惜名落孫山。他深知科舉對於寒門子弟的重要性,因此也不會打這種錢的主意。和大人不貪這種錢,也是感同深受吧。
第三種:沒有把握之財
受人錢財,與人消災。和珅拿錢替人辦事,只會收有把握的錢。也就是說,和珅覺得這件事他辦得到,他才收。如果事情沒十足把握辦成,他就不會收錢。
和珅是個聰明人,他不想因為沒辦成事,壞了名聲、折了身份。因為他知道,名聲和身份這兩樣可比銀子重要多了,而他的“好口碑“,反而能為他帶來更大的利益。
結語
不得不說,正是和大人某些方面的“高情商”與官場上的老奸巨猾,才能保他在朝廷幾十年屹立不倒,備受乾隆恩寵。
後世學者曾對和珅做出評價,說他是一個真正的明白人,懂得享受,也懂得分寸,否則怎麼會在乾隆身邊屹立如此之久。
不過說到底,他還是一個大貪官,貪盡不義之財,致使大清帝國元氣大傷,從此盛極而衰日薄西山。也正是這樣,嘉慶才在乾隆逝世的第二天,直接賞賜和珅“三尺白綾”,讓他隨先帝而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