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分合合,多朝並列,雖是暫且有了一個後漢,居住在大名的潘美揚言,這天下已生亂象,大丈夫應該揚名立萬。
潘美的家學自是武將出身,他常年習武,研讀兵法,決心找個明主效忠。在柴榮反了後漢迅速建了後周以後,潘美任了官職。
不過要是說潘美看中的“明主”是柴榮,那有些言之過早。這時柴榮的手下大將已經有了趙匡胤,潘美的心是跟他走的。
趙匡胤隨著柴榮征戰四方,戰功顯赫,在軍隊中的聲望很高。他給潘美提供了優渥的待遇,早就把人拉攏過來了。
比如說在陳橋事變後,需要有人去各地宣旨通知換朝。趙匡胤選了勇武又能夠代表他的人,就是潘美。
在宋朝建立的初期,趙匡胤光忙著打仗了。他身邊的人大多都是武將,助他開拓國土,也都分了很多軍權。
攻滅南漢,征伐南唐,進攻北漢,趙匡胤很是重用潘美,潘美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各種奇招謀策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憑著自己的本事,潘美不斷升職受賞,甚至到了開府儀同三司,差不多是最高官職了,坐擁大權。
二、將軍百戰也白頭能力越大,職責越大。這句話對於皇帝來說,他非常不樂意看到能力超眾過頭的屬下。
那臣子建了功是必然要封賞的,建功越多賞的越多,到了最後,臣子的名氣和職位都在自己一人之下了,簡直就差把皇位給他。
沒錯,臣子終究是有限的。就像在文臣裡做到了宰相位置,那還能再追求什麼?沒有晉升空間也是一大難題。
在宋太祖駕崩後,身為兄弟的趙光義成為宋太宗,面對舊臣似乎有幾分尷尬。他知道這群人對哥哥忠心耿耿,對自己那就不同了。
曾經為了避嫌,大臣們當然是要表明一心匡扶宋太祖,對趙光義只有恭敬不敢交心。現在讓他們君臣和諧,有點難。
宋太宗也不能隨意處置他們,他決定先把人調離政權中心,軍權以後再慢慢收回來,交給一直追隨自己的心腹。
三、功高震主何罪有這潘美還沒有歇息幾天,宋太宗一個命令下來,先是給了他一大堆封賞,又一道詔令把他派去保衛北邊國境。
北方邊疆很不太平,潘美的兵馬多次抵擋敵侵,在他的指揮下,生擒敵方首領,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
北方這塊“硬骨頭”終是被潘美變成了功勳,看著快馬加鞭傳來的捷報,宋太宗心裡的滋味很是複雜。
他這個當皇帝的還能給出什麼?潘美又成為了風光無限的韓國公,位高權重不過如此。
六十多的高齡在古代也該頤養天年,潘美始終是宋太宗放不下的“心頭之患”。在決意北伐遼國後,潘美上了領兵名單。
可惜潘美碰上了“豬隊友”,王侁等人一心掙功追擊,犯了“窮寇莫追”的忌諱,令楊業戰死沙場,也是害了一門英烈楊家將。
這次的過失宋太宗記在潘美頭上,削爵削秩,讓他擔了罵名。這次也給潘美帶來不少打擊,加上舊疾併發,數月後病逝。
#楊家將#
#潘美#
看更多精彩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