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平和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是一個“僻處萬山中,泉甘土肥,山川秀麗”的山區縣。一百多年前的平和,醫療、教育事業都相當落後。鄉鎮缺醫少藥嚴重,民眾患病大多以青草藥治療為主,由於不重視衛生工作,防疫措施不力,天花、霍亂、鼠疫、梅毒等疾病常大量流行,死者不計其數。明正德十三年(1585年)平和才始建儒學,鄉鎮陸續設立少數私塾、書院,學生主要是進修“四書”“五経”以及應試的時文、詩賦等。

光緒二年(1876年)美國基督教公會在平和小溪等地宣教,隨行的傳教士鬱約翰醫生了解到當時平和醫療事業貧乏,於1888年在小溪後巷用1800美元建立小溪“尼爾保赤”醫館,

1889年3月5日正式開館,成為閩南地區最早的醫院之一。鬱約翰醫生在報告中寫道:“病人來自各階層:有富人也有乞丐,有高傲的文人,也有官吏和粗陋的農民…在開業的頭三個月內,醫館共為1500名各種各樣的病人診治、治療次數達7000次”。1895年鬱約翰又親自設計主持擴建平和小溪救世醫院,設有內科、外科、眼科、牙科、婦科和檢驗等科室,病床增至45個。但也無法接納平均每天有70到80人的病人住院,1908年該院再次到重建,“重建後的醫院有三座並排矗立的建築,正前面向街道延伸出177英尺”“在中問的建築裡,樓下是禮拜堂、診療室、眼科室及藥房、樓上是手術室、消青室、學生使用的講堂、實驗室和醫生書、房。”男病房樓上、樓下共有四間大病房,女病房二間設在樓上,還另設有隔離病房,專收治傳染病人。中間的建築是行政、門診樓和小禮拜堂,林語堂之父林至誠介紹林文楓在這個醫院任專職傳道。

平和小溪救世醫院的1913-1914兩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外科手術534例;眼科手術,107例;婦科手術19例;牙科手術358例;……醫院還“免疫接種,129例。天花疫苗接種,33例。”鬱約翰、蘇約翰、譚光祿、厚士端等外籍醫生除為民眾看病外,還為平和醫療事業發展培養人才,他們所教的“學生學習並掌握了相當多的醫學知識,包括解剖學、生理學、治療學、藥劑學、普通化學、分折化學、生理化學和門診小手術”等,學生考核也相當嚴格,畢業後的學生除留本院工作外,不少成為廈漳等地的名醫(如:黃大辟、蘇達明、林文寬、林文泉、張振樹等 ),醫院的醫生培訓班也成為福建省首個培養西醫的專科學校,比福建醫學院(1937年)建立還早近40年。

平和縣在200多年前,教育資源相當不足,少數的私塾教育只服務當地富裕人家的孩子,而且學費較高。小溪基督教會便於“1885年,開設義塾”,1904年創辦小溪男子學堂(現平和育英小學前身,),讓更多孩子能有書讀。

私塾教育又只限於男孩,且山區的人封建體制中重男輕女相當嚴重,女孩根本得不到良好教育,基督教傳教士在平和開展女子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衝擊與挑戰,1888年,小溪基督教會創辦平和小溪女子學堂是閩南地區最早的一所婦女聖經學堂,它突破幾千年來的封建禁錮,開創平和女子受教育的先河。

1892年春天,美國歸正教國外宣道部祕書享利.考伯牧師在小溪進行為期四天訪問後,在他的報告中這樣描述小溪女子學堂:“禮拜堂的樓上是女子小學校。我們登上又窄又陡的樓梯,看到18個女孩愉快的笑臉,還有她們的老師,她們向我們行禮,熱情地歡迎我們,為我們朗誦、唱歌、請我們喝茶……”。“1893年又建恵和女校舍,開設婦校”舊稱平和惠和女子學校。平和阪仔基督教會也於“1877年設義塾”後創辦銘新初小、1918年南勝基督教會創辦育南和育民二所初小、山格基督教會創辦育文初小,從而結束平和只靠少數私塾辦教育的歷史。

這一時期,基督教傳教士一直是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教堂附設的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學生除學習聖經外.,“也並沒有忽現非宗教課程,如地理、算術、中國文學、語言、自然科學、藝術和音樂”等。 1920年漳州基督教會創辦進德女中(漳州三中前身),抗戰期間,敵機經常侵入漳州市區騷擾、轟炸,為求安全,1939年,進德女中遷到平和縣小溪鎮,成為近代平和縣女子中等教育場所。從十九世紀末到觧放前夕,基督教會辦的學校,為平和培養出不少人才,世界文學大師林語堂、香港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廣兆等,他們的童年都在教會辦的學校得到啟蒙與教育。

解放後,平和的醫療、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上海灘大亨杜月笙是怎麼做事的?大家不妨進來看一看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