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的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個五口之家,其中“醉裡吳音相媚好”說的便是吳地的方言。

我想每個人對方言都有一些瞭解,每個地方也有每個地方的方言,哪怕是一個市、一個縣方言也分好幾種,因此就誕生了這麼一句話: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方言跟標準語是有所不同的,春秋戰國時期,數百個大小諸侯國崛起,在群雄鬥爭中,僅剩下七個,即便是7個,語言也有所不同,楚國講川話、秦國講陝腔,若是沒有普通話,那麼兩國人難道見面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

其實戰國七雄都是周王室分封出去的,周制定了官方語言:“雅音”,雅音就跟普通話一樣,屬於通用語言,不管你說什麼方言,只要會懂“雅音”就可以溝通,不然蘇秦如何周遊列國,提出六國抗秦的合縱之策。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李斯做《諫逐客書》,承襲先秦時期“雅音”,漢代建立後將“雅音”作為正音,西晉、隋朝、宋代都將雅音作為官方語言,雖說各地也有自己的方言,但官話還是進行了統一。

元代、明朝,清朝時期用的語言相對特別了點,元代定自己的語言為國語,但是在推行時,發現很難推行起來,為了統一,元代又修改了國語,還是將中原汴洛音作為國語,兩種語言並存。

明朝時期,由於遊牧民族融合,加上遷都北京,中原官員漸漸的退出國語系列,南京官話開始流通。

清兵入關後,立刻推行了“剃髮易服”,辮子以“金錢鼠尾”作為標準,服飾以滿族為準,由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人們都不願意理髮,當時就形成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現象。

不僅是頭髮、服飾,語言自然也是推行滿語,然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在我學業之中,學得最糟糕的就是滿文,我只會最基礎的單詞。

雖說要寫滿文,當時清朝皇室之間的交流是說滿語還是漢語呢?

有人也跟溥儀提過這個問題,溥儀尷尬一笑的回答:都不會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既然都不說,那說什麼呢?

仔細翻閱一些歷史,筆者在官話當中發現了一個分支:“北京官話”,所謂的北京官話是以北京方言為腔調的一種語言,清朝之前,它只屬於方言,地位較低,清兵入關後,滿語吸收了北京方言,漸漸了演化成了一種新官話,也就是北京官話。

雍正八年,設立正音館,正式推行北京官話,在逐漸發展中,北京官話成為了新國語,這種官話融入了漢語、滿語,雙方也都能夠接受,清朝皇室日常也說北京官方。剛剛推行的時候,北京官話作為方言一般人還聽不懂。

溥儀登基後,短短三年就退位了,隆裕太后就給溥儀請了幾位老師教他讀書,有人負責教滿文、有人負責教漢文,不過滿文有點複雜,溥儀也不太喜歡,他就側重開始學習漢文,他跟老師的日常自然也是說北京官話。

其實算起來北京官話也屬於漢語分支之一,中華文明的相容性在在這裡也體現了出來。

溥儀的那句都不說,確實是都不說,它說的話已經相當接近普通話了,現在普通話才普及,以前帶著滿語的普通話現在還真聽不懂,看得出來清朝也融入了華夏文明。

任何朝代都不是萬世一系的,變遷時常發生,想要發展下來,就必須做出改變,而華夏文明就有著極強了包容性,它能夠迅速做出改變,適應發展趨勢,這才是大國風範,這也是為什麼華夏文明能傳承五千年之久。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40萬日軍攻打3年,葬送11萬日軍精銳,鎮守此地的名將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