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一千多年,周朝八百多年,秦王朝15年,就包括後來的西漢王朝也只有近200年,為什麼就再也沒有出現過800年1000年的王朝呢?
周天子
一、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不一樣。周朝嚴格來講其實都不能算是王朝,也只能算一個諸侯聯盟。明面上周天子好像是主動把天下分成了許多份,賜給了功臣、兄弟和前朝遺嗣,其實他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即使當時把天下都塞在周天子的手裡,他也無法管理這麼大一塊區域。因為當時的生產力還非常弱,軍事控制能力,反應排程等等都不能適應中國廣闊的幅員。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是周天子統治中國,還不如說是各諸侯國幫助周天子統治中國,周天子只是掛個名而已。春秋時期各國征伐不斷,周天子的威信已經受損;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更是名存實亡。所以說,周王朝八百年更多的只是一個政治符號而已,而實際的控制力其實非常有限。個人覺得,到了齊桓公稱霸之時,諸侯的勢力已經超越了周天子了。周王朝所謂的大部分壽命,只是各諸侯勢力制衡共存而已。
秦始皇
相比而言,秦漢王朝對中國的控制力和周王朝不可同日而語。秦王朝時期,鐵器已經普遍應用在農業當中,加上七國的封建化改革,經濟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再加上秦始皇統一之後,“廢分封,行縣制”,嚴格地將地方控制在中央的管轄之內;政治方面“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馳道”等等,秦始皇的這些政策既是為經濟統一謀劃,也是為政治統一和文化統一謀劃。
既然秦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那麼地方對中央的反作用力也會加強。一旦中央的政策有所差池,反映到地方便會產生很大影響。後續的封建王朝延續的都是秦朝的制度,導致中央(皇帝)的決策對地方的影響非常大。可惜秦王朝成也法家,敗也法家。過度使用民力的結果導致民命不堪,從而引起激烈的反抗,導致短命而亡。
二、政治和文化思想已經解放,“兵強馬壯者得天下”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如果說周王朝時期,人民還普遍信奉所謂的“天命”,到了秦王朝統一之前,各國的變法,征伐,吞併,早已經衝擊著社會各階層的思想。這導致了在秦王朝之後,一旦中央地方的權威稍有削弱,地方的豪強官紳便蜂擁而已,建立自己的勢力,魚肉百姓。所謂的“周天子萬世一系”的宗法思想早已經不被士大夫階層所信奉。雖然明面上依然是皇權至上,但是背地裡弒君篡位屢現不止,反映得正是這種深層思想的轉變。
七國之亂
那麼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大一統王朝對地方的強力控制有副作用,為什麼像漢王朝、西晉王朝、明王朝那樣,把天子的子嗣分封到各地還是會起叛亂呢?這正是因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已經能夠讓一個王朝具備控制全國的能力,如果此時還逆勢而動,就難免事與願違了。就像現在美國能夠插手全球事務一樣,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控制力的加強和統一化趨勢的不斷加深。這個時候再人為製造分裂,增加交流和溝通成本,是不會被社會和歷史所接受的。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
三、秦朝的短命是無知,它的滅亡成就了漢朝;隋朝的短命是愚蠢,它的滅亡警醒了唐朝。中國的歷史發展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一個紛爭的時代結束後,緊接著統一的那個時代往往面臨較大的政治危機,如果不好好經營,往往夭折。比如說戰國之後,秦朝統一後,正是民心思定的時候,然而秦始皇卻反其道而行之,仍然延續之前那一套“嚴刑峻法”的套路,豈不知六國的民心還尚未統一,正是秦王朝需要修養生息,俘獲民心的時候,但是秦朝的統治者卻沒有悟到這一層,從而導致了烽煙再起,秦朝覆滅。再如後來的隋朝,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國家剛剛安定,本來就應該與民休息,隋煬帝卻修建運河,建造行宮,濫用民力,導致民怨沸騰,天下洶洶。
前車之鑑,隋煬帝卻沒有看到,阿房宮毀了秦王朝,大運河毀了隋王朝,這給了所有濫用民力的統治者一個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