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張遼傳》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即張遼隨呂布入徐州,領魯國相。
(張遼)從(呂)布東奔徐州,領魯相。--《魏書 張遼傳》
“國相”即王國之相,其職能、位階與郡守相同。本質是“郡國並行”制度下對“太守”的一種異化稱謂。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魯國不屬徐州,而屬豫州。其地處徐州西北,在兗、豫、徐三州交界處。
且魯國北臨泰山、濟北,西臨東平、任城,西北側完全被兗州包圍。考慮到上述郡國彼時處在曹操的控制下,張遼的魯國相到底是“實封”還是“遙領”,便頗有探究的必要。
結合諸書材料,大抵可以推斷,張遼的魯相是實封。或者說,魯國的部分郡縣,確實曾處在張遼(呂布)的控制之下。
本文共 3000 字,閱讀需 6 分鐘
魯國的周邊勢力探討遙領與實封,首先要明確魯國的地緣環境。
呂布割據徐州,是在建安元年至四年(196-199),因此張遼出任魯國相也應在此期間。
魯國東臨徐州(呂布)、西北被兗州(曹操)包圍,南側則接壤沛國(劉備)。
與魯國接壤的兗州郡國有四:東平、任城、濟北、泰山。
其中東平、濟北、任城三國,早在初平三年(192)便被曹操納入囊中(見《武帝紀》)。
泰山郡因為兵亂,勢力略為複雜,但薛悌在建安初年亦曾出任泰山郡守。可知此四郡國確為曹操實控。
(薛)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兗州從事為泰山太守。--《世語》
魯國周邊勢力
與魯國接壤的徐州郡國有二:彭城、東海。
彭城國相是呂布部將侯諧。侯諧在建安三年(198)十月才被曹操擒獲。可知彭城確為呂布實控。
冬十月,(曹公)屠彭城,獲其相侯諧。--《魏書 武帝紀》
東海與琅琊,在泰山諸將手中。臧霸在劉備戰敗後(196)便歸降呂布,直到呂布敗死(199)。
(呂)布之破劉備也,(臧)霸等悉從布。--《魏書 武帝紀》
與魯國接壤的豫州郡國唯一,即沛國。而沛國恰好是曹操老家(沛國譙縣)。
但彼時的豫州沛國,並不在曹操手中,而在劉備的控制下。
劉備自興平二年(195)便屯兵小沛,即豫州沛國沛縣,且在此割據近四年。直到建安三年(198)被高順所破。
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魏書 武帝紀》
呂布為了監視劉備,還在沛國安插了下邳豪族陳珪為“沛相”。而陳珪的兒子陳登,則被囚禁在下邳作人質。
時沛相下邳陳珪,故太尉球弟子也。--《魏書 袁紹傳》
同一時間的袁術,也封部將舒仲應為沛相。不過舒氏的沛相應是“遙領”。
時舒仲應為(袁)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後漢書 袁術傳》
以建安初年“劉備從屬呂布”的背景來看,彼時魯國南側的沛國,無疑也處在呂布陣營之中。
換言之,魯國的西側與北側,是曹操的勢力範圍;魯國的東側與南側,是呂布的勢力範圍。因此魯國雖然地處豫州,對呂布集團而言,卻並不是“飛地”。
張遼與劉備、關羽皆有舊交,在諸書中記載甚多。
(張)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曹)公,君父也;(關)羽,兄弟耳。”--《傅子》
曹公,君父也;關羽,兄弟耳
考慮到張遼是幷州雁門人,劉備是幽州涿郡人,而關羽是司隸河東人,三人天各一方,早期是不可能有所往來的。
而劉備駐紮豫州沛國,呂布長居徐州下邳,兩地中間隔著彭城國,實際見面的機會也不會太多。因此張遼與劉備、關羽的交情,恐怕主要就是在“出任魯國相時期”產生的。
張遼的身份變化張遼的官階變遷,失載甚多。但稽核諸書,可知其在追隨呂布時(192-199)至少經歷了三次頭銜變換。即:
騎都尉→魯國相→北地太守。
騎都尉是誅殺董卓時(192)對張遼的報酬,本是呂布故職。
(董)卓敗,(張遼)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魏書 張遼傳》
魯國相是張遼“從布東奔徐州”(195-196)時所授。
呂布在關東流浪期間,居無定所,恐怕張遼彼時的官階也無所升遷。直到建安元年(196)呂布偷襲下邳之後,張遼才有可能出任魯國國相。
遼隨布東奔徐州,為魯國相
北地太守是建安三年(198)張遼跟隨高順攻襲小沛(劉備)時的頭銜。考慮到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在涼州,與徐州毫無瓜葛,可知張遼的“北地太守”全系遙領。
(呂)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英雄記》
或者說,最晚在建安三年時,魯國恐怕便已不再歸呂布所有,因此張遼便失去了魯國相的頭銜。
那彼時(198)的魯國歸屬了誰呢?答案就是袁紹。
按《張遼傳》記載,袁紹破(200)後,曹操遣張遼攻屠魯國諸縣。
袁紹破,(曹操)別遣(張)遼定魯國諸縣。--《魏書 張遼傳》
因此,建安三年至五年(198-200),魯國大部分地區,實際處在袁紹的控制下。
但是即使在此期間,魯國也並非完全歸屬袁紹。應當尚有部分下轄縣,為張遼所有。從畢諶的記載中可略窺一二。
東平豪族畢諶從畢諶的記載,可以進一步分析魯國的歸屬。
畢諶是兗州東平豪族,本隸屬曹操。在兗州之亂(194-195)時,因為家屬被叛軍劫持,遂倒戈,跟隨張邈、呂布而走。
呂布被誅(199),畢諶被曹軍生擒。因為彼時恰好處在官渡之戰(200)前夜,因此曹操需要統一戰線,只得赦免畢諶,並使其出任魯國相。
(曹)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畢諶)為魯相。--《魏書 武帝紀》
曹操使畢諶為魯相
換言之,隨著呂布受戮,作為其故將的張遼與畢諶,當是同時歸順(199)。畢諶既然可以出任魯相,或許說明張遼手中,尚有少量的魯國下轄縣,因此可以在此置官。
而呂布被殺時,張遼領兵遊離在外,未見與曹兵的交鋒記載。
此處還是要強調一下,與演繹不同,呂布敗死時,張遼並不在下邳,而是領兵在外。直到呂布死後,張遼才“將其眾降”。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魏書 張遼傳》
按彭城相侯諧、驍將成廉等人先後臨陣被擒,以及高順、陳宮、宋憲、魏續等人與呂布同時兵敗的記載來看,張遼當時並不在下邳,而在外地。
或許彼時的張遼,就躲藏在魯國,因此倖免於難。
小結本文主要是細分專題的論述,權作推演,姑妄聽之。但串聯諸書材料,個人認為結論大抵可信。
按《兩漢太守刺史表》,魯國相的變遷,在三國漢季缺載比較嚴重。按嚴耕望考訂,張遼的前任是陳逸,繼任則是孫禮。
陳逸是靈帝末期(184-189)的魯國相,而孫禮則是建安(196-220)中葉的魯國相。張遼任期(196-198)確實列居其間。
但建安時期亦曾出任魯相的溫恢、畢諶等人,則不見記載。可知嚴氏之書,也未可盡信。
但考慮到嚴氏將張遼明白無誤地列入歷任魯相之列,那其魯相的實封地位,大抵可信。
《兩漢太守刺史表》
本篇立論,主要從魯國的地緣環境入手。其西北屬曹操,東南屬呂布。尤其是南側的豫州沛國,是陳珪、劉備的駐地。可知張遼與劉、關的往來,無疑在此期間(196-198)。
至於建安三年(198)後,隨著袁紹勢力的入侵,魯國的大部分縣城應當已被袁軍奪佔。因此張遼失去了魯相頭銜,轉而遙領北地太守。
從呂布敗死下邳,諸將先後被擒,而張遼“領兵在外、獨善其身”的記載來看,彼時魯國應當尚有少量地盤在張遼手中。因此可以憑城據守,避免了一網打盡的命運。
正因如此,呂布死後(199),曹操依然可以任免畢諶出任魯相。側面佐證了魯國全境未必淪陷,應當尚有殘餘。
建安五年(200)官渡大勝,曹操又遣張遼“略定魯國諸縣”,側面證明張遼確實熟悉此地,昔日的魯相是實封而非遙領。
本篇是冷門專題,可能有眾口難調之弊。不過相信對感興趣的讀者朋友,也會帶來些許幫助和樂趣。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