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始皇為何討厭儒生?這就要從他去泰山封禪講起了。

確切的說,封禪早已有之,是兩個概念,其中封指築壇祭天,禪指築壇祭地,二者各有儀式,地點上也很有講究。一個在泰山,一個在泰山腳下的嶧山。

話說回來,其實剛開始的時候,秦始皇是不討厭儒生的,非但不討厭,而且還對儒家的某些學說很是欣賞,讓大兒子扶蘇接受點儒家的教育就是明證,可問題是,後來,秦始皇又為什麼那麼討厭儒生呢?

秦始皇

前221年,秦國大將王賁滅齊,齊作為戰國堅持到最後的一個諸侯國,秦始皇對他還是非常尊重的,尊重怎麼辦?古人有滅國不絕祀的傳統,就如楚國喜歡祭祀東皇一樣,齊國也有信奉祭祀的神靈,而且還不止一個,分別是天神、地神、人神、日神、月神、陰神、陽神、四時神,合稱為八神,也稱為八主。而且地方還沒有集中在一處,舉例來講,天神的祭祀地點在泰山,地神的祭祀地點在泰山下面的梁父山,人神的祭祀地點在東平市陸監鄉,陰神在萊州市三山島,陽神在煙臺市芝罘島等等,總之或在內陸,或在膠東,離得都比較遠。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八神掌管天地日月、陰陽二氣、四季的迴圈以及戰爭的勝負,如果祭祀中止,山東大地必將惡鬼降臨,黃河氾濫、旱災頻乃,戰亂不已,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姑且不論 ,反正秦始皇呢,是非常相信的。

巡行

所以,即皇帝位的第三年,即前219年,第二次巡視天下時,便特地來到山東,由於八神的祭祀地點並沒有集中在一處,隔得還比較遠,所以這一回秦始皇的巡視路線也比較複雜,第二次巡視,他從咸陽出發,經武關(陝西商洛市)、南郡(湖北荊州),再折而向北,從雲夢(湖北孝感)、衡山(湖南衡陽),一直到琅琊(山東青島),在這裡修建行宮,逗留三個月之久,然後至岱南之稱的嶧山(山東濟寧),在這裡立了一塊歌功頌德的石碑。

登臨嶧山之後,便開始著手祭祀天神、地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封禪,時間一固定,地點一固定,接下來就是儀式的問題,但要說起這個儀式,秦始皇還是很費腦筋的,為什麼?

在秦始皇之前,三皇、五帝等也有過或封或禪,或封禪的傳統,儀式也各不相同,如今秦始皇作為史上第一個皇帝,該用什麼儀式封禪才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表達出自己的虔誠呢。

儒生

如果這時候儒生表現好一點,就不會讓秦始皇那麼厭惡,但遺憾的是,儒生常說自己不受重用,可一到關鍵時刻,迂腐的本性便暴露無遺了。

天下一統,皇帝封禪還得找儒生詢問,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寵幸,這些應詔的儒生大約是非常興奮的,所以也開動腦筋,提出不少建議,最著名的建議是: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古時候封禪,乘坐用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子,是怕傷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把地面打掃一下,就作為祭祀場地,席子用草、禾稽編成,是由於容易辦到、易於遵行的緣故。

封禪

提出的建議不可謂不具體,然而,用這種方法登山,合適嗎,當時儒生都能為自己提出這麼有價值的建議而洋洋得意,而秦始皇呢,認為這些方法很不實用,所以講這些儒生斥退,自己拿定主意,採用了當年秦國在雍城祭祀天帝時所用的儀式。

秦始皇第一次找儒生商量大事,儒生就這樣罔顧現實,讓他這麼失望,戰國晚期,荀子入秦,向昭襄王自薦,可昭襄王聽了他的學說後,批評說:儒者無益於人之國。

郡縣

從那以後,秦始皇就對儒生失去好感,一直到他們非議國政,天底下大肆批評統一之後推行的郡縣制,否定秦的執政根本,秦始皇對他們,就越來越是討厭了。

參考文獻:史記等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八路軍抗戰時期真實照片,不要再被神劇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