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靠的就是身邊那些忠心耿耿的開國功臣。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豪傑各事其主。劉邦作為亂世之中的賢能之輩,在一路征戰中不斷收穫人脈和兵力,最終成為大贏家。
劉邦建立漢朝後,被擁立稱帝。當然,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雖然當上了皇帝,可這天下尚不安定。劉邦雖然身在高位,卻知道自己的屁股還沒坐穩。於是,他就拿出自己的誠意,把七位勞苦功高者封為異姓王,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樑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
異姓王
皇帝勢弱的時候,異姓王可以對他進行輔助。但是,等到劉邦勢力漸強的時候,便開始思考異姓王對皇權的威脅問題。韓信為人正直高傲,對劉邦登基後的種種做法十分不滿。這些,劉邦都是知道的,於是他就先收回韓信兵權,把他降為淮陰侯,又借呂雉之手把他祕密處決了。韓信其實並無謀反之意,他的不滿最多就是發發牢騷。但是,功高蓋主不知進退在這個時候就是大忌。韓信、彭越、英布是漢初三大名將,他們都先後被滅,罪名出奇的相似,都是謀反。事實上,只要劉邦不動手,他們絕不可能謀反。英布是被逼無奈,才選擇先下手為強。燕王臧荼也是一樣,因為他和英布一樣,是項羽舊部,所以在受到劉邦猜忌後起兵謀反,以求自保。而臧荼死後,又封盧綰燕王,盧綰是第八大異姓王,後來也死於叛亂。
韓信
韓王信也是因為被劉邦猜疑,最後投降了匈奴,被漢將斬殺。
趙王張耳還算比較不錯,因為至少他能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張敖。但是,張敖則被自己的門客給害苦了,還差點被滅族。張敖有個門客叫貫高,此人對張敖十分忠心。有一次,劉邦對張敖表現的十分傲慢。實際上,如果把心態調整為二人是君臣之間的關係那麼劉邦這樣做並無大礙。可是,貫高認為劉邦這麼做是在侮辱自己的主公。於是對張敖說:"他這樣對你,我看不下去了,我要殺了他,你不用管了,出了事我擔著。"張敖力勸無果,貫高還真這麼做了,只是他失敗了,被人給告發了。張敖也受到牽連,被捕入獄。
不過貫高倒也是條漢子,無論劉邦如何用刑,都一口咬定與趙王無關。於是,本來要被滅族的張敖被無罪釋放了。在完成了使命後,貫高仰天長嘯,放心的自殺了。而張敖從此也不再是趙王了,被貶為宣平侯。自此,趙國不復存在。
作為秦末起義軍的佼佼者,這些人有兵權,有膽識。劉邦其實很怕他們,封王是為了穩住他們,而他們中的大部分卻以為劉邦真的想與他們共享榮華。張耳去世很早,所以劉邦還沒來得及懷疑他,他就自己先去世了。而張耳的兒子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對劉邦一直十分謙卑。所以,他如果繼續保持謙卑,管好自己的人不惹事,跟著岳父混,完全可以得善終。
八大異姓王中,算是得到善終的唯有長沙王吳芮一族。事實上,劉邦並不是完全信任吳芮,早就試探了他無數次。吳芮之所以能投靠劉邦,完全是靠張良的遊說。所以,吳芮十分信任張良,他們是至交。張良辭官後,在吳芮家中待了一段時間,吳芮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張良表示,你是我引薦的,我也自有妙計保全你。於是,他勸吳芮把自己封國裡的大量土地送給劉氏後人,自己只留一些貧瘠的維持生計,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分散開,不要聚集在一起。
吳芮本來就是一個謙卑和善之人,對榮華富貴並不貪戀。於是,他按照張良的囑託,盡力分散自己的權力,把土地和自己的軍隊分了很大一部分給劉邦的後人。劉邦看完後老淚縱橫,連連豎起大拇指誇吳芮忠心。史書中劉邦這樣評價吳芮:"長沙王忠,其定著令。"
試問遇到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長沙王,還有什麼理由滅掉他呢?為了以防萬一,吳芮把自己的五子吳元送回自己的家鄉瑤裡生活,即便有什麼不測,也好有個退路,不至於斷子絕孫。由此可見,張良的安排可謂是滴水不漏。
長沙王吳芮畫像
長沙王與妻子毛蘋相濡以沫,十分恩愛,他的妻子是個才女。我們都熟悉的那句情詩:"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其實就是毛蘋對長沙王吳芮的表白。
原版是:"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後來,長沙王英年早逝,享年四十歲。與妻子於公元前201年相繼去世,無疾而終。
吳芮去世後,其子孫秉承祖訓,皆忠於劉姓江山。長沙王一直傳到玄孫吳差一代,歷經五代,才因吳差沒有子嗣而斷絕。
由此可見,在那樣的時機,能夠正視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進退、懂取捨是多麼的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