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包拯包青天的故事深入人心,特別是透過國粹京戲的傳播,包拯被老百姓親切地稱呼為包青天,是真正為老百姓著想,解決老百姓疾苦的父母官。包拯不依附權貴,一心為公。

京戲中,大家都知道包拯有一個嫂娘,透過“嫂娘”這個稱呼,我們就知道,包拯的嫂子,雖然身份是嫂子,但是卻承擔起了當孃的那份責任,她把小叔子包拯撫養長大,供他讀書,令他取得功名。而即使是對待撫養自己長大,教育自己成人的嫂孃的兒子,也就是侄子犯法,他也一樣秉公執法,判了侄子的死刑,把自己秉公辦事的作風發揚到了極致。

包拯劇照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包拯嫂孃的原型其實不是包拯的嫂子,而是包拯的大兒媳婦崔氏。是崔氏把包拯的小兒子包綏撫養長大,供他讀書,督促他學習,使他中了進士,進了朝廷做官,使包家能有後人立於世,把包家的優良家風傳承了下去。

那麼,朝廷為何表揚崔氏,給她寫表彰詞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包拯雕塑

包拯,也叫包龍圖,生於999年,今天的安徽人。他是北宋的清官的傑出代表,名臣,以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廉潔忠誠的愛國愛民形象留存於世。

包拯就是秉承即使丟了烏紗帽也要為民做主的原則,為民辦實事,懲治貪官汙吏,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愛戴。

包拯孝敬父母,在1027年,28歲的包拯中了進士,此時父母也年邁了,需要人照顧。開始,包拯就在家鄉做官,為的就是方便照顧父母。後來,覺得為官還是沒法盡心盡力地侍奉父母,無法守在二老的床前端茶倒水,於是果斷辭官,專心服侍父母。

幾年後,包拯的父母相繼離世,他又在父母的墳前建了草房子給父母守孝三年,就像是父母活著時一般為父母守孝。

包拯

1037年,已經是考取了功名10年之後,包拯已經38歲了,他才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父母的墳地,去做了一名知縣。

四年後,1041年,包拯升為知府,積極為民辦實事,厲行節約,廉潔自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又兩年後,1043年,包拯升為殿中丞,幾個月後,又升為監察御史。可以說,包拯的為官之路是一條坦途,這全是他靠自己的工作實力和剛正不阿的辦事風格所註定的。

包拯從來不公報私囊,他一心為國家為民著想,他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與意見,比如,他說:“國家每年向契丹繳納歲幣,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他的這種想法是非常切合實際的。

包拯像

在立太子一事上,包拯也是盡心為朝廷著想。要知道這是一個敏感話題,一不小心,可能會掉腦袋。當時是1058年,嘉佑三年,包拯是御史中丞,他果斷上奏讓仁宗立太子,說太子位置空缺久了不好。仁宗問他立誰好呢?

包拯回答的不卑不亢,他說皇上這樣說,是懷疑自己。自己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而且沒有兒子,也不是為子孫後代謀福利,是為了國家著想。

聰明的包拯這樣一說,立即打消了仁宗的疑慮,仁宗非常高興,為包拯的赤膽忠誠,更為了包拯一心為國家著想的做法。

1062年,63歲的包拯因病去世,仁宗不但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而且為他輟朝一天,親自去為送葬。當時,全城百姓哭成一片,幾乎全出動,一起為這位包青天送行,蒼天為之動容。

包拯畫像

包拯有妻子李氏,是他的原配,早年去世,沒有給包拯生下兒子。包拯的繼室董氏,為包拯生了一子二女。包拯的長子叫包繶,生於1033年,此時包拯已經是34歲了,可謂中年得子,非常高興。

包繶雖然出生在忠厚之家,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卻非常爭氣,學習努力,取得了功名,做官做到了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

19歲時,包繶娶了崔氏為妻,但是,僅僅一年後,包繶卻因病去世。可憐的崔氏看著嗷嗷待哺的兒子包文輔,悲痛不已。她專心撫養兒子,孝敬公婆,一直沒有改嫁。

可是禍不單行,包文輔在5歲時夭折了。崔氏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包拯更是傷心欲絕,長子長孫都去世了,老年喪子,喪孫的苦楚,他都品嚐到了。

包拯劇照

而崔氏就在包家守著,一守就是20年。雖然包拯一直勸崔氏改嫁,但是崔氏說,“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矣。”

因為崔氏的孝道,她被朝廷褒獎,封為“永嘉郡君。”

包拯的長子長孫去世之後,他的妻子董氏年歲已大,為了不讓包家絕後,董氏自作主張讓她的侍女孫氏侍奉包拯。

可是,孫氏做了包拯的妾室後,有些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開始驕橫起來。包拯一生氣,就把她打發回了孃家。

此時,孫氏已經有孕,包拯夫妻並不知情,但是包拯的大兒媳崔氏卻知道實情。等孫氏回到孃家之後,崔氏一直照應著,不斷地提供幫助,錢和東西經常往那裡送。

包拯劇照

後來,孫氏生下了包拯的幼子包綬。不久後,包綬被崔氏抱回了家中,名為養子,實際為小叔子。

在包拯六十歲大壽的壽宴上,崔氏說明了事情:“這是您兩歲的兒子”。包拯和董氏夫妻倆是百感交集,感恩蒼天有眼,更感激崔氏的付出與善良。

包拯去世的時候,包綬才五歲。包綬長大後,做到了朝奉郎,通判潭州。崔氏不但給包綬受教育的機會,還教育他成人,秉承忠厚傳家的家風,讓他自律自強,使包家的家風世代相傳下去。

崔氏為包綬成家,先娶了張氏為妻,張氏命薄,去世後,崔氏又為包綬娶了宰相的女兒文氏為妻。後來,還讓包綬迎回了生母孫氏,為孫氏養老送終。

包拯劇照

崔氏去世時62歲,包綬一直就像親生母親一樣孝敬她。崔氏去世後,包綬也是以對待親生母親的禮節來把嫂嫂崔氏守孝送終。

崔氏去世,朝廷給崔氏寫了表彰詞,刻在她的墓碑上,成了她的墓誌銘,內容如下:

“使我嘉祐名臣之後,有立於世,惟爾之功。”

朝廷給崔氏的表彰詞的意思是:是她讓朝廷的名臣包拯有了後人,而且使他立在世上,傳承包家的優良的家風,這些都是崔氏的功勞。

難能可得的是,崔氏的做法完全是本性使然,是自願的,是一心為了包家著想。而包拯早年為盡孝而辭官侍奉父母,公私分明,堅守原則的做法就是包家優良的家風。而崔氏以身作表率,不但詮釋了孝道,而且自我把責任加身,為包家保住了血脈,讓包家的優良家風繼續得以傳承。

包拯雕塑

包綬成人後,真的是像自己的父親包拯那樣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國,並秉承孝道。在那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他為撫養自己長大嫂嫂崔氏過繼了包家的一個孩子,給崔氏做兒子,讓崔氏能有子孫承歡膝下。為崔氏立後,這是包綬對崔氏行孝道的表現之一。

包綬48歲去世,育有四子三女,此後,包家後人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世界船王,被譽為“海上之王”的包玉剛是包拯的第29代孫。因從《包氏家譜》上看到自己家族的脈絡資訊,包玉剛非常慶幸自己是包青天的後人。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將軍分羊肉沒給車伕,開戰後被拉去敵營,留下一成語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