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代實行租庸調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此法的關鍵在於有官田分給農民,最初民都有田,但逐漸地在民間出現田地兼併,於是出現貧者失地,租庸調法無法執行,所以唐代後來又改為兩稅法。

範祖禹認為歷朝歷代都想由國家建立一套法令,來抑富助貧,但最終無法解決民眾的貧困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國家的賦稅和力役過於繁重,使民眾無法承受。治國者總想著國家需要錢財,所以根本不能減輕賦稅,這樣持續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無法維持生計。

因此,範祖禹主張治國者應採取省其力役、薄其賦斂的方法,鼓勵農業,抑制商業,提倡節儉,杜絕奢侈,這樣才能使天下之民都能養生送死,在此基礎上國家才能富足。

治國者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而只知道制定新的法令,以為有了法令,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那就大錯特錯了。法令不過是一紙空文,對於治理國家,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據《唐鑑》記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開始制定均田制和租庸調法。

規定每個正丁和半丁,國家授給田地一頃,有重病者減去十分之六,沒有妻妾者減去十分之七,都以十分之二作為世業田,十分之八作為口分田。

每個男丁每年交租二石粟米,調則根據各地出產而定,綾絹粗綢以及布都可以。

每年為國家服徭役二十天,不服役就收取綾絹作為代價,每天的代價是三尺綾絹。

國家另有任務而要增加徭役的話,每增十五天就免除他所出的調,增三十天就把他的租和調全免。如果有水、旱、蟲、霜等災害,莊稼損失了十分之四以上者免除他的租,損失十分之六以上者免除他的調,損失十分之七以上者則全部免除。

凡是民眾的資產分為九等,一百戶為一里,五里為一鄉,四家為一鄰,四鄰為一保。住在城邑中的稱為坊,住在農村的稱為村。有人做官享受國家俸祿的家庭,不得與民爭利,工商雜類人家,不得做官而廁身士紳行列。男女剛出生稱為黃,四歲稱為小,十六歲稱為中,二十歲稱為丁,六十歲稱為老。每年編制計帳,每三年編制一次戶籍。

唐朝初年制定均田法,有向民眾分授土地的制度,這是因為官府手中還有田地,其後租庸調法被破壞了,就變為兩稅法,國家授予土地的制度於是再也看不到了,這是因為官府掌握的田地越來越少了。

自從井田制荒廢之後就有了貧富不均,後代沒有能讓民眾積聚財產以使他們足以養生送死而無遺憾的。

古代井田制示意圖

古代井田制示意圖

立法的人未嘗不想抑制富人而幫助貧困者,但不知道富人所以能兼併貧者的土地,是因為貧者不能保證自給自足的生活。貧者不能自給自足,又是因為國家官府的賦斂太重和徭役太繁多。

管理國家的人必定會說國家的錢財不夠用,所以賦役不能夠省掉,但是為什麼不回到最初的狀態呢?

從前魯哀公覺得每年的錢財都不夠用,於是向孔子的學生有若詢問,有若回答說:

何不實行十一而稅的徹法呢?這種徹法不是讓君主手中有很多的錢財,但是卻想讓百姓和君主都能夠用,要想如此,就一定要實行徹法而後可。

後來治理國家的人,雖然不能實行夏、商、週三代的制度,但只要節省百姓的徭役,減少賦稅,努力做好農業生產而抑制商業,崇尚節儉,去除奢侈,佔有有限的土地,使窮困的人得到養育,使貧困的人足以自給自足,而使富有的人不得兼併貧窮者的土地,這就是使天下貧富得以平均的根本之路。

不這樣做,雖然有法令,也只是空有紙上的法令而已,對於治理國家有什麼益處呢?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王朝的統治,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制訂適合於當時實際情況的經濟制度。

古代的中國是農業社會,所以最基礎的經濟制度就是田制。古代的王朝都是土地君有制,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這個前提下,再由朝廷分配土地給農民,所以唐初確定實行均田制,要分配土地給農民,然後讓農民向朝廷繳“租、庸、調”。

但後來農民手中的土地不能一直為自己所有,會因貧富不同而出現土地兼併,所以“租庸調”難以實行了,為此朝廷改為兩稅法。朝廷的目的是保證朝廷的稅收不能減少,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則在變化,所以最初的平均分配田地的制度到後來因貧富不均而不能靠均田制保障農民的生活,但農民的負擔並不會因此減輕,他們就會覺得朝廷的賦斂重而力役繁,這使朝廷的稅賦收不能保證,使朝廷財用不足。

中國古代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反覆出現這個過程,一直沒有辦法徹底解決。範祖禹認為只有由朝廷省其力役,薄其賦斂,尚儉去奢,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與安全。但要朝廷做出讓步,又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就成為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無法解決的死結。

租庸調法:租即田租,每年納粟二石。庸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勞役二十日,隋朝開皇二年(582年)開始試行這種制度,役期一個月,到開皇三年(583年)減為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調是戶調,男丁隨鄉土所產而納。除租、庸、調外,人民還須負擔雜徭和色役。唐繼續實行這種制度,但稍有變化。

兩稅法:唐德宗時,宰相楊炎建議改租庸調法為兩稅法。凡在當地有資產、土地者,算做當地人,上籍徵稅,不再按丁、中徵租、庸、調。而是把此前的正稅、雜稅及雜徭合併為總額,即“兩稅元額”,將元額攤派到每戶,分別按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每年分夏、秋兩次徵收,因此稱為兩稅。

古代農民耕種圖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受降儀式上,美國提出三個條件,其中有一項讓日本人抬不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