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在上一篇文章《皇權與儲權之爭,當了三十三年皇太子被永遠圈禁,胤礽:我太難了》中,詳細敘述了當了胤礽這個當了三十三年的皇太子,突然被康熙廢黜,朝野為之震驚。那麼,事隔半年,康熙帝為何要急於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並百般為其開脫,說胤礽以前犯得所有錯誤都是被鬼神迷惑,被小人陷害?本文約2500字,請耐心閱讀。
康熙皇帝
康熙帝廢黜胤礽皇太子封號後,不僅沒有因此省心平和,反而陷入更大更深的煩惱和痛苦之中。皇太子之位虛懸,朝內立即颳起了謀奪皇太子之位的風暴。很多皇子、大臣紛紛捲入這場風暴中,你爭我奪,明爭暗鬥,殺氣騰騰,冷酷血腥,直鬧得雞飛狗跳,大清王朝政壇成了父子、兄弟和大臣之間鬥法爭權的角鬥場。
廢黜皇太子半年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康熙帝為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之事,再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次日,他派大學士溫達、李光地等為正使,刑部尚書張廷樞、左都御史穆和倫為副使,持節授冊寶,堂而皇之宣佈恢復胤礽皇太子地位。
康熙帝為何要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按照康熙帝本人的說法,主要理由是:第一,經仔細調查,過去扣在胤礽頭上的那些罪名,有的與事實不符,有的連影子都沒有,純屬捏造。第二,胤礽所犯錯誤,系鬼魅附身所致,而這些鬼魅,是皇長子胤禔指使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用巫術招來的。康熙帝說:“從前諸事,凡鎮魘皇太子使不善、播揚惡名者,俱系大阿哥;皇太子雖有惡名,並未殺人,亦無黨羽。”他還說:“朕將其諸惡皆信為實,以今觀之,實被魘魅而然。”言下之意,胤礽是巫術的直接受害者,而他康熙帝則是受了矇蔽。第三,胤礽被廢,系索額圖父子、馬齊等人悖亂行事,煽風點火,搬弄是非的結果。四是胤礽的瘋病已經治好。三阿哥胤祉告發皇長子罪行後,得知胤礽發瘋的確切病源,隨後亟為除治,很快痊癒。用康熙帝的話來說,“幸賴皇天眷佑,平復如初”。
康熙帝說這些理由,是要告訴人們,胤礽過去被廢黜,完全是被人陷害的。但細加咀嚼,就可以發現他的這些理由經不起推敲。
他說胤礽其實沒有犯那麼多錯誤,從調查核實情況看,半年前在布林哈蘇臺指責他的一大堆罪名,有不少是別人捏造的。這確有可能。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王朝二號人物,大清國未來之主,這個位置令人眼紅和嫉妒,試圖取而代之的皇子及其爪牙,在暗中蓄意攻擊陷害,當在邏輯之中。問題在於,當時康熙帝親口訴說胤礽罪行時,很多都是以不容置疑甚至是本人目擊的口吻陳述的,並沒有說明只是聽說而已;而且康熙帝在中國曆代帝王隊伍中,算是一個相對清醒的皇帝,堪稱明君,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握,他是不會草率行事的,更不會在塞外行圍打獵途中,迫不及待地做廢黜皇太子這種驚世駭俗的事。所以,他現在回過頭來否定自己半年前對胤礽的指責,是有意為胤礽開脫。
他說胤礽確實犯有的那些錯誤,是皇長子叫人使巫術,胤礽鬼魅附體的結果。這番話,借鬼弄鬼,則是名副其實的鬼話。
他還說胤礽被廢,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索額圖父子與馬齊從中作梗。他指責索額圖父子黨援皇太子,最大的罪名是懷私倡議將皇太子儀注定得過高,幾乎與康熙帝差不多,亂了君臣規矩;指責馬齊,主要說他黨附皇八子,企圖將皇八子推上皇太子寶座。這番指責過於勉強。既然胤礽是皇太子,是國之儲君,明確的皇位繼承人,身份比一般皇子高貴,服御、儀注與眾不同也很正常。以往朝代也是這麼做的。而且最終裁決權在康熙帝手裡,如果沒有他點頭同意,服御諸物、所立儀注,是不能成為正式條文付諸實施的。對馬齊的指責缺乏事實根據,可能康熙帝本人也不十分相信,只是出於當時政治需要。康熙帝后來對馬齊的使用,實際上也否定了加在他頭上的罪名:馬齊革職拘禁後不到兩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二月就在政壇復出,兩年多後擔任內務府署理總管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復任武英殿大學士,成為一品大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晉為二等伯爵,任《聖祖仁皇帝實錄》總裁官,加太子太保銜。如果在康熙帝看得很重的皇位繼承人問題上馬齊真正犯有錯誤,他不僅難以獲得高官厚祿,極可能要在監牢內度過餘生。
康熙皇帝
透過史實,聯絡康熙帝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他重新冊立胤礽為皇太子,有多方面考慮。其中,有三個因素主導著這一事件的走向:其一,康熙帝急於平息諸多皇子、大臣爭奪皇太子之位的風暴。胤礽被廢,會引起這麼大的爭奪儲君定紛爭,招惹這麼大的政壇紛亂,這是出乎康熙帝意料之外的。而且,只要皇太子之位虛懸,這場風波還要繼續下去。康熙帝當時感到,要麼從其他皇子中另立一人為皇太子,要麼重新恢復皇太子的地位,除此之外,別無良策。但他在眾皇子中掂量來掂量去,沒有物色到令他滿意的皇位繼承人。他在一次祭天時掏了心裡話,認為一大群兒子一個也不及他。既然沒有更滿意的人選,他只好將目光再次落在胤礽身上。為了儘快平息這場紛爭,他尋找各種理由,說服朝臣,也說服他自己,重新將胤礽扶上皇太子之位。其二,他的感情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胤礽系原配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是四朝老臣索尼的孫女,將她封為皇后,又是孝莊太皇太后力主促成的。令康熙帝更為難以釋懷的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生下胤礽當日,皇后赫舍里氏就因產後惡疾死了。胤礽是個命很硬的孩子。康熙帝非常懷念自己的嫡妻,並將對故妻的鐘愛和思念,寄託在嫡子胤礽身上。廢黜皇太子後,他曾連續六天六夜失眠。他自己也說:以前將胤礽抓起來,“朕日日不釋於懷”;而在快要將胤礽重新冊立為皇太子之前一段時間,“召見(胤礽)一次,胸中乃疏快一次”。其三,胤礽是元后所生嫡子,在選擇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康熙帝此時仍想走歷代中原王朝走過的路。
康熙帝沒有將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掏出來,大概有的不便說,有的不想說,有的他還沒想透、說不清。他那番公諸於眾的遮遮掩掩、似是而非的理由,實質上掩蓋了皇權與儲權之間的衝突,裱糊兩者之間固有並將日益擴大的裂痕,矇蔽了朝臣,也矇蔽了他自己,以致埋下日後再變的根子。
果不其然,重新冊立胤礽為皇太子並未成為期待中的一劑良藥,它未能醫治康熙帝的心病,未能解除因此帶來的種種煩惱與痛苦。
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