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號,因為新冠病毒的在英國出現病變,倫敦在封城前,許多倫敦市民選擇暫時逃離倫敦,一下子倫敦的火車,飛機,道路都出現的騷亂。而且許多民眾還是不戴口罩,任由病毒肆意傳播
人們不禁要問曾經的大英帝國到底怎麼了?現在怎麼變成了“歐洲病夫”,成了全歐洲乃至全世界拋棄的物件,英國衰落的原因及後果到底會是什麼?
我們通常稱為“英國”的這個國家,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本土面積僅24萬平方公里,今天也只有約6000萬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歷史上,它卻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中期是20世紀初到30年代。在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不斷被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趕超,喪失了金融壟斷地位。一戰後,英國獲得了原先的德屬殖民地,使殖民地面積和人口分別增加了388萬平方公里和3500萬人口。然而,美國和日本在戰爭中比英國獲利更大,對它形成了有力競爭。在這一時期,英國從盤踞了250年的海運壟斷地位上跌落。
戰爭使英國從戰前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戰後美國的債務國。到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實力已遠超英國。1928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佔資本主義世界的47%,而英國僅佔10%。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被紐約取代。20年代初和20年代末,經濟危機兩度襲擊英國。1931年,英國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了1.04億英鎊的國際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實行英鎊貶值。
晚期是20世紀60、70年代。60年代初,“英國病”的說法開始流行。至70年代,世界*開始將英國稱為“歐洲病夫”。這一時期的“英國病”主要有幾個症狀:第一,經濟增長緩慢,增長速度在戰後居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倒數第一位,而且危機頻繁。第二,產業結構老化,產業比重失調,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三,內外矛盾重重,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低落,至1980年降到第26位,被認為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窮親戚”。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耳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