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圖上,歐亞非三個大洲基本可以認為是連線在一起的板塊,而蒙古帝國兵鋒最盛之時曾覆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卻唯獨沒有跨過西奈半島將觸角伸入非洲。與亞歐大陸相比,非洲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至少在蒙古人看來這裡同樣是可以征服和掠奪的地區。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曾經在13世紀中葉將部隊投送至埃及,只不過帝國擴張至此已經是強弩之末,加上馬穆魯克騎兵的強力反擊,蒙古大軍最終慘敗於金字塔下。
“馬穆魯克”本意為“因戰敗而淪為奴隸的白人男性”,其實就是軍事奴隸。阿拉伯帝國強盛之際曾將大量白人戰俘貶為奴隸,起先這些奴隸承擔的只是軍事以外的勞役,直到阿拉伯帝國承平日久,軍隊逐漸不堪大用,阿巴斯王朝的哈里發(伊斯蘭世界最高統治者的稱謂)才想到用奴隸來充當僱傭軍,而這成為“馬穆魯克”崛起的開端。作為阿拉伯帝國最為富庶的行省之一,埃及逐漸為馬穆魯克的勢力所掌控,不過就在這些軍事奴隸們以為翻身做了主人的時候,埃及迎來了史上最恐怖的征服者——蒙古軍。
與成吉思汗的擴張慾望相比,黃金家族的子孫們毫不遜色,至蒙哥汗時期,拖雷之子旭烈兀開始主攻西亞。當時主宰西亞的主要是兩股勢力,其一是伊斯蘭系的阿拉伯帝國,其二便是拉丁系的十字軍國家,他們相互攻伐,國力損耗極大。蒙古人對阿拉伯帝國的軍事進攻顯然得到了十字軍的暗中支援,他們選擇在兩方鏖戰之際作壁上觀,由此蒙古軍得以毫無顧慮地攻入當時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巴格達,並處死最後一任哈里發。
此時埃及已經建立起以庫圖茲蘇丹為首的馬穆魯克政權,而短短的蘇伊士地峽顯然擋不住蒙古帝國向非洲擴張的野心。很快庫圖茲蘇丹就收到了來自旭烈兀的最後通牒,要麼投降要麼死,不過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蒙古人的軍事恐嚇顯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馬穆魯克人選擇拼死一戰。其實正如前文所述,馬穆魯克並非埃及的本土人種,他們大多是來自欽察草原和高加索地區的白人,而讓他們背井離鄉並淪為奴隸的禍首就是蒙古人。
蒙古大軍征服欽察草原之時,大量突厥系部落和羅斯人一起遭到軍事摧殘,僥倖生還的倖存者自此漂泊異鄉、流落天涯。此刻面對蒙古人的刀鋒,新仇舊恨交相疊加,馬穆魯克決心以死相拼,並且恰在此時蒙古方面出現變故。首先是遠在東亞本部的蒙哥汗離世,空缺出的汗位遭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爭奪,蒙古帝國上層遭遇著嚴重的政治危機。作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一母同胞的兄弟,旭烈兀的立場顯得至關重要,於是手握重兵的旭烈兀決定調集主力回師向東,留在埃及的只是怯的不花手下的一支偏師。
怯的不花的軍隊總共不過一萬出頭,而且其中還有大量的僕從軍,作戰能力十分有限,而對手馬穆魯克卻集中了三萬以上的大軍,這使得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傾斜。與蒙古之前遇到的對手不同,馬穆魯克騎兵常年同十字軍作戰,大多都是久經戰陣之輩,如果怯的不花足夠智慧的話應該是按兵不動以待時機,但驕傲輕敵的心態卻使蒙古人的失敗成為必然。當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金帳汗國的暗中攪局也是蒙古失利的原因之一。
儘管同出一系,但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旭烈兀所建)並非鐵板一塊,它們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糾紛,而馬穆魯克完美地利用了這一點。埃及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同金帳汗國交好,然後利用後者對伊爾汗國的牽制使得蒙古軍無法集中力量全力應敵,最終在艾因賈魯之戰中,怯的不花幾乎全軍覆沒,自此以後蒙古再無餘力向埃及擴張,帝國深入埃及的願景就此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