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恩寵
自古以來,桃花身上就揹負了太多恩寵,連花蕊裡都是被寵出來的寸寸情絲。
有太多或世俗、或風雅、或亦真亦幻的故事,流年沉醉,在桃花裡盛開。經由暖洋洋的東風一吹,桃色便漿染到千枝萬樹,如同領航,把春天燒融。
桃花盛開時很豔。
古人對於桃花的追捧同樣濃豔熱烈,絲毫不怕用力過猛。
稱女子貌美,是“桃夭柳媚”;稱女子青春年少,是“桃李之年”;醫學界也來助攻,漢代《神農百草經》裡記載,桃花入藥可提氣色;甚至還被賦予了魔幻色彩,可以驅妖辟邪。
到了唐代,一個小眾詩人——崔護的惆悵軼事,成功地將桃花同姻緣綁在了一起。
某年,桃花盛開時節,崔護在長安城郊春遊,邂逅了一位美麗少女。
誰知第二年再去找,桃花依舊盛開,可姑娘卻不知道去哪了。
於是提筆寫下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名句。
自此,後人開始用桃花代指愛情。
姑娘幾乎是所有中國古代失意文人永恆的精神寄託,而詩人又喜歡把姑娘比作桃花。久而久之,桃花在中國文化裡,就成了惺忪綺夢,玲瓏幻象。
桃花之名,與風月紅塵難解難分。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更是為桃花賦予了理想樂園的絕佳意義。
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臺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幾乎各地都有桃花源,甚至在村口種兩株桃樹,也敢自稱是桃花源。
只怕這世上,沒有人能像中國人這樣鍾愛桃花了。也沒有人能像中國人這樣,心甘情願臣服於桃花的劫數與夢幻。
這些鮮妍燦爛、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愫,幾乎佔據了人生大半的情感體驗,就是這樣執念,不肯放手。
一如在桃花島上,被黃島主困了十幾年的老頑童,區區桃花陣,焉能製得住他,全因他不願離開。
桃花的潔癖
有了崔護那段不停被後人杜撰的佳話,加之宋代時期道教加持,“桃花運”成了人緣、愛情、婚姻的統稱。
大家沒事就去找大師算一算自己的桃花,無人嫌桃花少,只恐沒有,或是負數。然而世間的人千萬種,誰能不遇上幾個人渣,桃花亦分正邪。
講一個五十多歲,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春節前同老婆講回韓國看望母親,背地裡卻跑去跟情人約會。
就這樣,這個大叔以五十多歲高齡在出軌界C位出道,全世界都知道他犯下的事,震驚了中日韓的吃瓜群眾。
這個瓜到這裡戛然而止,再無後續。
沒人知道被出軌的妻子怎樣處理這段關係,大家只對出軌者的年齡瞠目結舌,圍觀者皆忍不住讚一句,嗬,真是了不起!
怎麼,年齡大的人出軌很令人震驚嗎?其實大可不必。
騰訊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年齡層橫跨 60 後- 90 後,得出了一組驚人資料:
55.1% 的人曾經婚內出軌,60後為主力軍。30.5% 的人在得知伴侶出軌後,會選擇假裝不知道。65.7% 的人對另一半的出軌行為會選擇原諒。
你瞧,大家出起軌來都挺狠,有些人的桃花一旦旺起來,一紙婚書哪裡阻擋得了。
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且不去細論。我們只說一說,若很不幸遇上了,無論是背叛、越軌抑或不堪忍受的傷害,你作為局中人,究竟忍還是不忍?
“輕薄桃花逐水流”。
連桃花都不惜以輕薄之姿都在告訴你,負心薄倖沒得追究,若泥足深陷,只能自己負全責。
通常,太愛一個人是沒有尊嚴可言的,可情海沉浮,還是要有點骨氣。
倒不如及早退出,過上二三年,把自己當一個局外人,回看劇中迷茫的自己,你也瞧不上忍氣吞聲、苦苦糾纏的自己。
這世上還有那麼多有趣的光陰、好看的人、美妙的食物,何必因為絆了一朵爛桃花而萬念俱灰、疑神疑鬼?白白辜負自己的大好的青春與年華,同自己有仇嗎?
在桃花灼灼的滾滾紅塵裡,別人的桃花可以亂,自己的桃花卻是有潔癖的。一個人起碼要先自愛,才能活得硬朗和開心。
桃花的自愛
有人說,一部中國詩歌史,就是一部桃花讚美史。晚唐文學家皮日休更是寫了一部《桃花賦》,前前後後用了13個美人來比喻桃花。
可一樣東西,有人喜歡,就有人討厭。桃花在備受恩寵的同時,也承受著莫名的詆譭。文人為了抬舉自己心儀的傲雪寒梅,不惜下重筆貶損嬌豔的桃花。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
“一時傾倒東風意,桃李爭春奈晚何” 。
......
桃花有什麼錯?就這樣被無端嫌棄。
其實沒有,就像許多人問,我究竟哪裡不夠好,使得他另覓良人?你沒有錯,他只是不愛你,僅此而已。
而桃花是懂得自愛的,她不會因為這些榮寵貶損,去改變什麼。
到了春天,依舊開得紅妝十里,嬌豔靈氣,把天地的粉色都喚醒,我輕薄爭春,豔麗妖冶,與你何干?
若遇上了一場晚雪,也是一副嬌弱姿態,我就是怕冷呀,風骨欠佳,那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須得悅納不完美的自己。
在這裡想分享一則桃花與雪的典故。從唐代相傳至今,有道著名的宮廷菜,喚作“雪夜桃花”。關於這道菜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
一說這道菜與武則天的一首詩有關係:“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女皇在寒冷的初春時節動了觀花的心思,太監宮女們忙用火盆燒烤桃樹下的泥土,三天後,長安城內白雪皚皚,御花園中桃花盛開。女皇在一個飄雪的夜晚設宴夜賞桃花,成為千古美談,席間的一道菜被女皇命名為“雪夜桃花”。
儘管這等的霸氣外露的設定更加符合武則天女皇的身份,又有《催花詩》為證,可我更願意相信第二種說法。
另一說為這道菜首創於唐代高宗李治時期。永徽六年,唐高宗得了一場病,臥床不起,武則天日夜在榻畔侍候,無半句怨言。
三月,桃花盛開,白雪未消,高宗龍顏大悅,拍手稱道:好一個雪夜桃花!
武則天體貼,忙吩咐御廚準備好酒好菜,為他設宴賞花。其中一道菜,是取大蝦切成薄片,用茄汁等調料燒好,置盤中間。再把蛋清打勻後,入油鍋滑熟,繞在大蝦四周圍成雪景。
高宗因紅白鮮明,滋味可口,便問:此菜何名?
武則天道:此菜名你剛才親自賜封好了,萬歲不是說了一句好一個雪夜桃花嗎?
高宗大悅,自此,每逢宮中大宴,必備此菜,對武則天亦是寵愛有加。
而武則天自己呢?波詭雲譎的一生,又可曾被這些榮寵與詆譭動搖過分毫?想做皇帝,便成為中國第一位女皇帝,駱賓王痛罵她,也不過一笑置之。死後,她的墳前只豎了個無字碑,一切任後人評說。
她的一生都在做自己。自愛,自重,自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