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詔鼓勵官員們踴躍上書,議論施政得失,提出建議。中郎將常何送來的一份奏章引起了太宗的注意,原來常何是個武將,沒怎麼讀過書,識字並不多,但他卻在上奏中一口氣提出了二十多條建議,說得頭頭是道,全都切中時弊,非常符合唐太宗的心思。太宗感到很奇怪,這個平時老是以“大老粗"自居,根本不通文墨,從來也沒有提出過什麼有價值想法的一介武夫,今天怎麼忽然開竅了,一下子就有了這樣的神來之筆和遠見卓識?於是就追問常何到底是怎麼回事。常何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是請他家的門客馬周替他寫的。唐太宗聽罷,十分高興,馬上派人去請馬周。馬周還沒到時,唐太宗就坐立不安,一連四次派人去催。等馬周到來後,太宗立即接見了他,經過促膝交談,發現他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當時就讓他到門下省任職,後來又先後提拔他擔任了監察御史、中書令等重要職務,成為貞觀時期的一代名臣。
馬周本來是山東地區的一個落魄文人,早年曾在地方上以教書為業,因經常受到刺史的白眼,憤而辭職,到處流浪,在途中又受到縣令的侮辱,最後決定到京城去碰碰運氣。當他來到京郊,入住旅店時,老闆見他衣衫襤樓,很瞧不起他,故意把他冷落在一邊。就是這樣一個素未謀面而又出身低微的布衣寒士,唐太宗居然慧眼識英,發現他是個奇才,讓他做了大官。
唐太宗非常注意選拔和任用人才,他深知社會的穩定離不開人才的治理。他曾多次說過:“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在即位之前,就非常注意收羅人才。尉遲敬德是唐太宗最得力的一員大將,他本來是劉武周的手下。劉武周被打垮後,他便和一些將領投降了唐朝。不久,這些降將又相繼叛唐。唐朝一些將領怕尉遲敬德也跟著叛變,就把他抓了起來,想殺掉他,以免留下後患。但是李世民不同意,下令釋放了他,還把他請到自己的住處安慰他。尉遲敬德深受感動,從此以後,一直忠心耿耿地跟著李世民東征西討,並在玄武門之變中幫助李世民殺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青,立下了大功,被唐太宗封為吳國公。
著名的“秦府十八學士”就是李世民在還沒有取得皇位之前,從全國各地延攬而來一批重要人才,貞觀名臣魏徵出身也很貧寒,早年落魄的時候還曾出家當過道士。隋末天下大亂時,魏徵參加了瓦崗起義軍,後來隨同李密一起投奔唐朝,做了輔佐太子的東宮官。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戰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他曾經幾次勸李建成除掉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派人找來魏徵沉著臉質問他:“你為什麼要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左右大臣都替魏徵捏把汗。只見他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先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他也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結果!”大臣們聽了他的話,更加緊張,誰也不敢吭聲。沒想到,李世民竟然轉怒為喜,他器重魏徵剛直不阿,不但沒有處分他,還提拔他做了諫議大夫,專門負責向朝廷提意見。魏徵然不負眾望,向唐太宗提出了許多合理建議,成為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敢於犯顏直諫的傑出政治家。
唐太宗用人不問出身、不分地域、不論親疏貴賤,真正體現了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原則。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雖然出身高貴,但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很早就成了李世民的重要幕僚。當太子和秦王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長孫無忌首先建議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奪取皇位立下了大功。李世民即位以後,長孫無忌因為功勞最大,被封為齊國公,任命為尚書左僕射,主持朝廷大政。當時有人認為長孫無忌身為外戚,權勢太大。長孫無忌對這樣特殊的恩寵,也常感到心中不安,幾次向太宗誠懇提出辭去重任,都沒有得到批准。長孫皇后也從吸取歷史教訓、防範外戚專權的角度,多次向太宗表明心跡,希望免去他哥哥的宰相大權。但是唐太宗卻說:“朕選官任職,重在才能。假如沒有才能,哪怕是朕的至親骨肉,也不能虛授以職,像襄邑王李神符就是最好的例子;假如才智過人,即使是朕的仇人,也不會棄而不用,像魏徵等人就是明證。假如僅朕僅因為無忌是皇親國戚,完全可以透過多賞賜些財產給他也就罷了,何必要對他委以重任呢!這都是因為他才華橫溢和品行優秀的結果。無忌的聰明才智和文韜武略,是大家所公認的,所以朕才不會因為避嫌而不重用他的。”類似的例子還有長孫皇后的親舅舅高土康,
也因為有才而成為輔佐太宗的重臣。太宗用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分民族身份。他重用漢族出身的名將不乏其例,最難得的是對少數民族將領也傾心信用。如出身於突蹶的阿史那社爾,是一個難得的智勇雙全的人才,唐太宗對他特別器重。貞觀十四年(640年)出征高昌(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時,他被任命為交河道行軍總管,以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而受到人們的讚美,被封為畢國公,還迎娶了太宗的親妹妹衡陽公主。鐵勒族酋長契苾何力內附後,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將軍。貞觀九年(635年)平定吐谷渾時,漢將薛萬徹兄弟被包圍,何力冒著紛飛的箭鏃,馳馬殺人敵陣,將敵軍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太宗提拔他為北門宿衛。這說明唐太宗對待少數民族人才的使用,同漢族將領一樣是任人唯賢的。
唐太宗還非常注意地方官的選拔和任用。他認為都督、刺史是直接治理老百姓的官員,事關國家大局的穩定,所以尤其是要重視用人得當。他平時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將他們在任時的政績好壞,全都寫在他們的名下,作為官員升降的依據。他曾經親自選拔刺史,並且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要推薦一名縣令人選。在唐太宗的大力提拔之下,貞觀年間,一時人才濟濟。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為了表彰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下令將開國以來的二十四位功臣的像畫在凌煙閣上。這就是歷史上傳為美談的“凌煙閣功臣”。畫成以後,唐太宗經常去觀賞,表示對這些人才的尊敬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