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是一部屈辱的歷史,在跟世界列強的戰爭中,幾乎每戰必敗,隨之而來的就是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人神共憤!
不過,在遙遠的西南邊陲,清軍卻打出了一次難得的勝仗,一戰振國威,成為晚清唯一一次沒有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對外戰爭。
這次戰爭,就是鎮南關大捷,這位功臣,就是民族英雄馮子材。
馮子材1818年生於廣東欽州(今屬廣西),4歲喪母,10歲喪父,只能跟著奶奶一起生活,艱難度日。
15歲時,奶奶也不幸去世了,馮子材只能流落街頭,受盡了苦難。
不過,強者是不會被苦難壓彎脊樑的,馮子材就是一位強者,在摸爬滾打中,馮子材練就了一身強悍的本領,成為遠近聞名的江湖好漢。
1851年,馮子材加入了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在廣西縱橫馳騁。
不過,這支隊伍很快就被清軍鎮壓了,清軍將領看馮子材有一身好武藝,就把他招到帳下,從此,馮子材就成為一名清軍將領,開始了輝煌的軍事生涯。
1885年2月,法國軍隊侵佔越南後,繼續向我國廣西進軍,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法軍乘勝追擊,氣焰非常囂張,佔領廣西門戶鎮南關後,竟然用漢字寫了一塊牌子:“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面對這種奇恥大辱,正在養傷的馮子材義憤填膺,向兩廣總督張之洞請纓出戰,在請纓書中寫道:“子材所患之疾已愈八九,如蒙我大公祖垂愛,任以軍旅之事,即請奏明,將現在關外尚未遣散之粵勇一併調到諒山、海陽交界之宣安州,並由子材就近募勇,連關外粵軍共足一萬五千人,均交子材統帶調遣,應胥糧餉概照楚軍章程給發,所有廣安、海陽兩夷省均請大公祖責成子材以克復之……既可以寒賊膽,又足以固藩封,且使法夷不敢再窺兩粵、滇南邊境,一勞永逸,似為全策。”
張之洞同意了馮子材的請戰,但是李鴻章卻不同意,還煞有介事地列出了馮子材的“四不能戰”——
一、人老體衰,力不從心,不能戰;
二、腹中無墨,胸無韜略,不能戰;
三、兵械簡陋,殺傷力弱,不能戰;
四、新募兵嫩,訓練無就,不能戰。
馮子材聽說後,氣得哭笑不得,這李大人為了跟法國人講和,真是睜眼說瞎話啊!
馮子材求戰心切,就針對李鴻章的“四不能戰”,列出了自己的“四能戰”——
一、人老節堅,久經沙場,能戰;
二、胸存正義,腹有遠謀,能戰;
三、赤膽忠肝,保土安民,能戰;
四、眾志成城,牛犢驅虎,能戰。
張之洞也非常欣賞馮子材的能力與決心,就幫他說話,寫道:“馮雖老,聞未衰;舊部多,成軍易;由欽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習;用土人,補遣便。將才難得,節取用之。”
在張之洞的力薦之下,清廷最終同意了馮子材率軍出征。
為了表示視死如歸的決心,馮子材特地回到老家,祭奠祖先,並告誡家人:“萬一軍有不利,百粵非復我有,亟率我眷屬奉香火馳歸江南祖籍,永為中國民,免奴外族也!”
馮子材還命人做了一副棺材,抬著一起出徵,頓時士氣大振!
在馮子材的指揮下,清軍如猛虎下山,人人視死如歸,與法軍血戰三天三夜,最終取得了鎮南關大捷!訊息傳出後,舉國振奮,多年來的抑鬱之氣一掃而空!
而且,更讓人振奮的是,法軍這次失敗後,法國國內一片哀鳴,總理茹費理也引咎辭職。
張之洞興奮地說:“自中國與西洋交涉數百年以來,未有如此大勝者!”
《清史稿》也評價道:“法越之役,克鎮南,復諒山,實為中西戰爭第一大捷。摧強敵,揚國光,子材等之功也。”
1903年,廣西爆發匪亂,兩廣總督岑春煊無人可用,便想到了馮子材。
當時,馮子材已經是85歲高齡,早已告老還鄉,但是當任命下來後,馮子材立刻決定重新披掛上陣。家人都勸他不要出征了,畢竟年紀太大,而且身體很不好,只要向皇上說明情況,皇上一定會體諒的。
但是,馮子材說:“朝廷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怎麼還會用我這把老骨頭?而且,廣西也是我們的家鄉,現在家鄉有難,我豈能坐視不管?”
1903年7月31日,85歲高齡的馮子材正式率軍出征,但由於天氣炎熱,再加上長途跋涉,馮老將軍的身體終究承受不住了,於9月18日在行軍途中與世長辭。
馮子材雖然從小父母雙亡,長大後又戎馬倥傯,沒讀過多少書,但他對後代的教育卻非常用心,還定下家規:“凡我子孫,只能照章領食米銅錢。所置田地、房產、押鋪,一不得當,二不得賣,三不得分。”
並告誡子孫:“寧可獲譴於臺上,不可貽害於百姓。寧可終身不做官,不可一日不做人。”
那麼,馮子材共有多少子女呢?說出來很嚇人,共14個兒子、19個女兒!都能組成3支足球隊了!
不光是對自己家的子孫,馮子材對家鄉的教育也非常關心,在欽州建書院、建藏書閣,極大地提高了欽州當地的教育水平,今天的欽州市第一中學,就是馮子材的兒子馮相華創辦的。
馮子材雖然文化不高,但很喜歡書法,最愛寫的就是四個大字——“天地正氣”,這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1903年9月18日,馮子材將軍病逝,在臨終前,馮老將軍還給子孫們留下一句遺訓:“讀書不求官,服官不要錢,違者不孝。”
在今天的廣西欽州市,還有馮子材將軍的故居,保留著很多照片,記錄了馮子材將軍光輝的一生。#北部灣之星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