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有種銘記,叫作從未忘卻

85年前的湘江戰役,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紅34師官兵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突圍,包括時任紅34師政治部主任蔡中在內的5000餘名紅軍戰士與敵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

丈夫,壯懷激烈,戰死沙場;妻子,從青絲到暮發,年年守望。直到去世那年,蔡中的妻子劉仔妹依然沒有放棄尋找丈夫的安葬地,在彌留之際囑託兒子蔡德祥一定要繼續尋找下去。蔡德祥多年尋找未果,在臨終時又將尋找重任交給兒子蔡志敏……

幾十年的尋找終於有了結果。今年10月19日,在湖南省株洲軍分割槽的幫助下,蔡志敏在廣西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戰場舊址,找到了掩埋紅34師烈士合葬的紅軍烈士墓。

有種告別,叫作從未離開;有種銘記,叫作從未忘卻。本期視點,讓我們跟隨蔡中的妻子及其後人尋親的腳步,一起感受這深深的思念。

杜鵑花開,紅顏成灰,思念如初

“昨夜我做了個夢哩。”

“什麼夢呀?”

“夢見你回不來了……”

“別說傻話,送你一面小鏡子,等革命成功了,我一定回來接你。”

——蔡中臨行前與妻子劉仔妹坐在村頭大榕樹下,依依惜別

蔡中(原名蔡蘭階),1906年出生於湖南省株洲市攸縣蓮塘坳鄉,1926年跟隨胞弟、時任紅三軍政委的蔡會文參加革命。1930年9月,蔡中隨紅一方面軍攻長沙未下,全軍撤至攸縣,他得以回家看望親人。不久,紅軍決定放棄攻打長沙,回師江西。

△蔡中(左)與蔡會文兄弟的合影。

世間愛情,纏綿繾綣,但在戰爭年代,愛情更意味著義無反顧地支援對方。紅軍決定回師長沙時,劉仔妹已懷有身孕,但她還是做出了支援丈夫的決定。

臨行前,蔡中與劉仔妹來到他們經常聊天談心的村頭大榕樹下,依依惜別。劉仔妹擔心著丈夫的安危,淚水漣漣,萬般不捨;蔡中一邊緊緊摟著妻子的肩膀,一邊輕柔地為妻子拭淚。

“杜鵑花發映山紅,韶光覺正濃。”話別時,劉仔妹期待地望著丈夫說:“我們在後山崗上,栽下一壟杜鵑花吧,我一邊照料,一邊等你回來。”聽罷,蔡中堅定地迴應道:“好!等杜鵑花開滿山的時候,等革命勝利的時候,我一定回來接你和我們的孩子。”就這樣,後山崗上多了一壟象徵思念的杜鵑花。

臨別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部隊要出發了。村裡,從花甲老人到乳臭未乾的孩童,都冒著嚴寒揮淚送別紅軍。劉仔妹望著漸漸遠去的丈夫背影,唱起了湘贛邊界的客家民謠《紅軍阿哥你慢慢走》……蔡中隨紅軍走後,劉仔妹十月懷胎生下兒子並取名蔡德祥。

後山的杜鵑花紅了一季又一季,可劉仔妹卻再也沒有見過丈夫。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一閒下來,劉仔妹就捧著丈夫送的小鏡子,守候在村口大榕樹下,遙望蔡中遠去的方向……

為愛出發,千山萬水去尋你

“再找個人家嫁了吧。”

“不要了,我還是要去看看蔡中,給他看看後山崗的杜鵑花有多豔。”

——親朋好友勸慰得知蔡中犧牲後極度悲傷的劉仔妹改嫁,她卻萌生尋找丈夫安葬地的想法

直到1949年年底,劉仔妹才得知丈夫已在湘江戰役中犧牲,她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現實,悲傷得說不出話,滿山的紅杜鵑瞬間在心中枯萎。

慟哭過後,劉仔妹面對親人朋友的安慰,只平靜地迴應道:“我還是要去看看蔡中,給他看看後山崗的杜鵑花有多豔。”

1950年年初,安頓好家裡的事情後,從沒有出過遠門的劉仔妹便與兒子蔡德祥開始了漫長的尋親之路。他們只知道蔡中犧牲在湘桂邊界,但並不清楚具體葬在哪裡。於是娘倆就沿著湘江邊的大城小縣,一步一步地找,一遍一遍地問。

△蔡中(原名蔡蘭階)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到1974年,劉仔妹去世,她依然沒有放棄尋找丈夫的安葬地。彌留之際,她囑託兒子蔡德祥一定要繼續找下去。蔡德祥多年尋找未果,在臨終時又將尋找重任交給自己的兒子蔡志敏。

為何幾十年來,蔡家幾代人始終未能找到烈士蔡中的安葬地?原來,當年蔡中等紅34師的將士在安和鎮文塘村湘江邊英勇狙擊敵軍,最後全部戰死。湘江畔遍佈紅軍戰士的遺骸,當地百姓冒著危險將他們掩埋。現在,經過幾十年雨水沖刷,紅軍遺骸才逐漸被發現。

今年9月,在中宣部、軍委政治工作部、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門的指導支援下,湘江戰役紅軍烈士遺骸得到妥善安放或就地保護,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在廣西全州落成併為部分紅軍烈士遺骸舉行公祭安葬。蔡志敏從電視上看到這個訊息後,又燃起尋找並祭奠祖父的希望。

得知蔡志敏的心願後,湖南省株洲軍分割槽決定幫他尋找蔡中烈士的安葬地。軍分割槽除了先行派人前往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等地查詢烈士蔡中的安葬地外,還組成了尋親團,專程陪同蔡志敏趕赴廣西全州縣、興安縣一帶尋訪。

青山處處埋忠骨,綠樹常青伴英魂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令人振奮的訊息傳回湖南,蔡中等紅34師烈士安葬地在全州縣安和鎮文塘村找到了。

原來,在今年清明節前夕,當地政府根據附近群眾指點,找到當年埋葬蔡中等紅34師烈士的地點,為蔡中等紅34師烈士建立紅軍合葬墳並立碑,這為此次尋親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0月18日,蔡志敏隨尋親團驅車向廣西進發。這一刻,蔡家幾代人等了85載!

臨行前一天,蔡志敏忙前忙後,準備著要帶給爺爺的東西。蔡志敏首先來到奶奶劉仔妹以及父親蔡德祥墳塋上各挖了一捧泥土,他要將這兩捧泥土帶到爺爺墳前,撒入湘江,也算圓了這幾十年來的團圓夢。隨後,他又買了些攸縣米粉,灌裝上自家釀的米酒,要讓爺爺再嚐嚐家鄉的味道。東西都備齊了,但蔡志敏始終覺得少帶了些重要的東西。對,後山崗的紅杜鵑和爺爺送給奶奶的小鏡子!蔡志敏連忙找到包得嚴嚴實實的小鏡子,又來到後山崗折下幾枝杜鵑花,紮成一束,他要把這紅豔豔的杜鵑花栽到爺爺墳前,讓爺爺與奶奶以另外一種形式永遠在一起。

△蔡志敏(左三)與湖南省株洲軍分割槽尋親團來到文塘紅三十四師烈士墓,進行祭奠追思。

次日清晨,蔡志敏來到文塘村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戰場舊址紅軍墓,祭拜追思。墓地長風捲動著輓聯,發出嗚咽聲,墓碑上連綿的烈士姓名在碑林裡延伸……“撲通”一聲,蔡志敏在紅軍墓前跪下,他摸了摸冰冷的墓碑,哽咽道:“爺爺,我來看你來了,咱們回家吧!你和奶奶種的杜鵑花紅豔豔啊,回家和我去看看吧。”一番傾訴後,蔡志敏在軍分割槽同志的安慰下,依依不捨告別爺爺蔡中。

青山處處埋忠骨,綠樹常青伴英魂。85年前湘江血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歷史不會忘記那些為之奉獻的先輩,他們留下的不是名字,而是豐碑;不是物質,而是精神。這精神將不斷激勵代代華夏子女奮勇向前。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英雄烈士大都出生於普通人家,他們也曾是慈母“心頭肉”、深宵“入夢人”、兒女依靠的大山,但他們奮不顧身、拋家舍業,只為“殉國家之急”。該銘記他們的,不只是他們的至親至愛,世人更應該始終銘記英烈的奉獻,傳承他們的精神。

烈士蔡中的妻子以及後人苦苦尋覓幾十載,最終在湖南省株洲軍分割槽組成尋親團幫助下得以圓夢。這既是對英烈的一種尊重與敬畏,也是對當下幸福生活的一種珍惜與感恩。當前,許多地方相繼開展為送烈士回鄉、幫烈屬尋親等活動,這正是銘記英雄、崇敬英雄的生動實踐。

無情未必真豪情,心懷天下大丈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赴廣州參加起義前寫下的《與妻書》,滿紙既有赴死的慷慨,更多的是對妻子深切的愛意。書中一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便道盡了英雄烈士們因愛而勇敢、為愛而奮爭的家國情、赤子心。在滿街狼犬、遍地腥雲的舊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不懈奮爭,為“人間遍種自由花”而視死如歸。正如張朝燮在與妻子的“兩地書”中所寫“拋棄父母和孩子而到社會上做事……表面上是拋開了他們,實際是為了救他們,救我,救社會上一般被壓迫者……”自古英雄亦多情,只是英雄不為私情所累,願為大愛獻身,更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甘為全社會的福祉而拋頭顱灑熱血。

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曾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之敗與當時那種“國不知有民”和“民不知有國、只知有家”的文化環境有很大關係。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正是中華民族以那種“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和“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慷慨擔當書寫的恢弘史詩。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英雄者國之幹,是民族的先鋒、國家的瑰寶。崇敬英雄、善待英雄才能營造出英雄輩出、急公好義的良好社會環境,銘記英雄是全社會對英雄精神最好的褒揚傳承。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身處和平盛世,繁榮富強的祖國遠離了戰火硝煙,但守護歲月靜好更需要有人負重前行。沐浴新時代的春風雨露,讓我們從小家的愛與溫暖中汲取無窮的力量,扛起使命擔當,守衛大家的和平安寧。

本文刊於2019年10月31日《中國國防報》

“視點”版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 出葬當天送葬隊伍臭氣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