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大劇《大秦賦》
《大秦賦》在秦王嬴政親政之後,開啟了滅關東六國的征途,平嫪毐叛亂,逼呂不韋自盡,修訂秦篆為通行字型以成書同文,修鄭國渠來灌溉關中之地,磨刀霍霍,萬事俱備,橫掃六合,立不世之功;這期間秦國君賢臣能,上下團結,戮力同心,只為天下凝一。
《大秦賦》中的秦王嬴政
秦國當時也是人才輩出,文臣武將,燦若星辰,文臣有李斯、王綰、姚賈、淳于越、茅焦等,武將有桓齮、王翦、楊端和、李信、王賁、蒙恬等,他們共同助力了秦國的一統大業,更是推進了歷史潮流的發展。
其中的秦王嬴政李斯令人印象深刻,這個人在歷史上也頗有名氣,譭譽參半,曾經做到了秦朝丞相,權傾朝野,但最後的下場卻是腰斬棄市,極為悲慘,那麼歷史真實中李斯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大秦賦》裡的秦國大臣李斯
早年求學儒家荀子 熟習帝王治國之術李斯,是今河南上蔡人,後人考證他字通古,是當時楚國人士。正如《大秦賦》裡所展示得那樣,李斯曾在齊國稷下學宮師從於儒家宗師荀子;其實在拜師荀子之前,李斯就已經是文書小吏,只是他不甘平凡,也很有野心,想闖出一份事業,這才千里迢迢赴齊國求教,而李斯跟隨荀子也學到了不少“帝王之道”和“法家霸道”。
《大秦賦》裡的儒家夫子荀子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家輩出的時代,那個時候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學說比較活躍,均以主張服務於諸侯爭霸。而荀況雖名為儒家,但思想主張實際是法家源頭,李斯跟隨荀子學習期間,又結識了韓非子,開拓了視野,更是掌握了輔佐君王治天下的法門。
《大秦賦》裡未發跡前的李斯
《大秦賦》中對於李斯就讀稷下學宮,呂不韋門人鄭貨求賢於齊國,遭到李斯冷遇,而李斯到了秦國反受鄭貨刁難,這些情節都進行了藝術演繹;但確實符合歷史的是,李斯到了秦國以後,確實成了丞相呂不韋的門人,並且受到提拔,被呂不韋推薦給了秦王,成為郎。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當然,《大秦賦》劇中李斯結交嫪毐,並幫嫪毐解圍於市井,這些就是編劇的發揮創作了,給鄭國出主意,讓他成功為秦國開鑿修渠,也並不符合歷史真實中鄭國渠修建的前因後果,在此不做深入探究。
《大秦賦》裡的呂不韋與李斯
獲得秦王嬴政賞識 諫逐客書流傳後世在歷史上,李斯被推薦給秦王嬴政以後,很被賞識,從郎到長史,再從長史到客卿,李斯的職位不斷晉升,而他也獲得了更多建言獻策、輔助理政的機會,他曾多次建議嬴政要繼承先輩遺志,結束八百年的周朝統治,消滅列國之間的紛爭,完成統一大業,而且他認為秦國已經具備了滅六國大一統的實力。
“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
熱播大劇《大秦賦》中的李斯
秦國統一六國先滅哪一國更是事關重大的戰略性問題,李斯便是幫助嬴政解決難題的關鍵人物,先滅韓國,再徐圖他國,便是李斯的主張,在這一期間,李斯八面玲瓏,巧舌如簧,奔走於諸侯之間,成功完成了離間諸國的大略。
《大秦賦》中修建鄭國渠的水工鄭國
正當君臣上下一心,施展宏圖之際,韓間鄭國修渠以“疲秦”的事被秦國發覺,而秦國朝堂之上當時也確實魚龍混雜,有不少間諜帶著政治目的前來攪擾秦之大計,而秦國宗室藉此機會又屢屢發難,以排擠外客,希望重掌大權,嬴政在這種形勢下,便下達了逐客令,李斯是楚國人,當時官拜客卿,也在被驅逐的行列。
《大秦賦》中朝臣誦讀李斯所作的《諫逐客書》
而正因為他的被驅逐,歷史上有名的一篇文章《諫逐客書》由此誕生,併成為後世美文之典範,我們很多人在中學時代的文言文學習中,也都曾學過這篇文章。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熱播大劇《大秦賦》中的李斯
在文章中,李斯回顧了從秦穆公時代,秦國就是利用外客而實現強國,再到秦孝公用商鞅,秦惠文王用張儀,秦昭襄王用範睢,終使大秦國富民強;嬴政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從善如流,看到《諫逐客書》,深受觸動,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從此秦國朝堂之上的宗室、外客、楚系三家和諧,一致對外,而李斯也被擢升為廷尉。
法家思想建言獻策 實行郡縣推廣秦篆應該說,李斯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斷絕紛爭之根本,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權至上,這都是李斯利用所學的法家思想,在為始皇嬴政的治國平天下而出謀劃策。
《大秦賦》裡韓國公子非阻撓秦篆在關東六國通行
《大秦賦》中,李斯對於推廣秦篆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出使齊國,舌戰群儒,破合縱之謀,成連橫之策,成功讓稷下學宮計程車子接受秦篆,並達成秦齊通商需用秦篆的外交目標,可謂不辱使命,彩彩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歷史上的李斯更是書同文的倡導者,對於中國文化的統一和社會的進步,他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而且李斯參與了標準字樣的釐定,同時他還親自作《倉頡篇》七章,作為範本,通行天下;隸書的創造更是李斯可以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化功績,他採用程邈的書體,經過改良,遂成隸書。可以說李斯對於中國書法的傳承和發揚,也是不得不提的人物,書法四體真草隸篆,李斯獨作其二,可見其功勳,值得一提的是傳說中以和氏璧而成的傳國玉璽上的八個大字,便是秦始皇命李斯所書: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建言統一度量貨幣 促修馳道行車同軌李斯在秦朝建立以後,才成為丞相,發揮更大作用;但是他的很多為政建議,都十分到位,統一度量衡,讓六國之間混亂的計量單位統一起來,適應統一後的社會發展,並造福了千百年後的歷朝歷代,這也是李斯不可磨滅的功績。
廢除六國貨幣,通行秦之方孔圓錢“秦半兩”,讓這種造型一直流傳到了清末,同時規定私人不得鑄幣,更是穩定了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
在《大秦賦》中,李斯建議秦王先滅韓國
書同文之外的車同軌,依然有李斯的功勞,在李斯的建議下,秦朝全國車軌統一,弛道修建也陸續完善,以咸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皆通達之弛道就這樣被修好,讓當時的全國交通實現了歷史未有的暢通。
《大秦賦》裡的韓國公子韓非
嫉賢妒能害死韓非 焚書坑儒文化浩劫但是李斯這個人又是複雜的,不是一番面孔的,他在歷史上曾因為嫉妒,殺害了他的同窗好友韓非子,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秦王嬴政特別欣賞他的學說,便強令韓國送此人來秦,而李斯深知韓非的才能,便進讒言把他誣陷進監牢,然後跟姚賈串通,把韓非毒殺致死;而還有一種說法是嬴政忌憚韓非的思想見解之毒辣,便栽贓李斯,讓其下毒害死了韓非子,而這一事件也為李斯留下了戕害同窗,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
“焚書坑儒”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李斯另一件招致千古罵名的事,便是建議秦始皇嬴政焚書坑儒,他認為天下統一後,時代變遷,不應該再遵從古法,古之典籍也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所以當時除了原來秦的所藏典籍,全部下令焚燒,對於一些儒家士子也多有迫害,造成了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場浩劫。但是近年來的考古論證,又有種說法是焚書坑儒此事不太可信,或者說並非如歷史記載得那樣,到底真相如何,等待著考證的進一步完善。
《大秦賦》裡的宦官趙高
篡改詔書謀劃政變 遭遇清算慘被腰斬李斯在政治生涯的後半段,毀了一世英名,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巡幸至趙武靈王被餓死的沙丘之時,他也病逝於此;為了能夠繼續保持榮華富貴,李斯在宦官趙高的脅迫下,參與“沙丘之變”,篡改了秦始皇傳位於長子扶蘇的詔書,立秦始皇次子胡亥為繼位之君,並且逼死了北面抗擊匈奴的蒙恬,從此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
趙高因曰:“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言。
熱播大劇《大秦賦》中的李斯
秦二世胡亥繼位以後,倒行逆施,橫徵暴斂,修阿房宮,逼得民不聊生,當時農民起義也大規模爆發,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李斯身為丞相便上書諫言,引得胡亥大怒,便把他逮捕進牢獄,李斯很冤屈,便不斷上書,為了殺人滅口,也為了大權獨攬,這個時候的宦官趙高瞅準了機會,欲致李斯於死地,他斷絕了李斯上書的可能,同時對他嚴刑拷打,並且誣陷他與其子李由策劃謀反,李斯熬不過刑訊逼供,承認了謀反,便被夷滅三族,李斯也被判“具五刑”,腰斬棄市。
“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詛詈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在歷史上,李斯最後被處以腰斬之刑
相傳,李斯與其次子在即將被處以極刑的時候,他很是懊悔,他說想跟兒子一起牽著黃犬到上蔡東門追趕狡兔,於是父子二人抱頭痛哭,而腰斬的大刀隨即落下,極其慘烈,並且悲壯;他雖然後悔,可命運卻不會再給他這樣的機會,或許在那一刻,李斯會真的想明白:
功名利祿一場空,榮華富貴亦無用,世間哪有後悔藥,只待來生定想通。
《大秦賦》中的秦臣李斯
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
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熱播劇《大秦賦》中的秦國能臣李斯
李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因一篇《諫逐客書》而傳名後世,也因秦朝統一天下,規整法度,而著稱於世,他流傳下來的詩文碑刻不少,更是中國書法的開山鼻祖,卻又機關算盡太聰明,毒害韓非而又諫言焚書坑儒,膽大妄為竟敢篡奪詔書,最終自食其果腰斬於市,豈不悲哉!
“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
《大秦賦》裡的秦王嬴政與秦臣李斯
歷史人物,萬般面孔,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更多的是複雜而另類,古今誰能說明白,千秋功罪任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