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丘吉爾是英國最著名的領袖之一,也是世界近現代著名政治家,他有不少不好的嗜好,但他依然是位成功的人。

丘吉爾

二戰時臨危受命,領導英國打贏了二戰,贏得了戰爭卻被英國人民拋棄,沒有再選當選首相。他文學水平還很高,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50年代初還發表了鐵幕演說,他喜歡政治,酷愛戰爭,正是這樣的一位英國首相,他到底是救了英國還是毀了英國呢?

說他救了英國也對,毀了英國也可以,但我更偏向後者。

先說說他救了英國,丘吉爾帶領下的英國在二戰中表現的很剛,與德國為主的法西斯抗戰到底,最後贏得了勝利,但丘吉爾正面直剛的做法真的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嗎?我看不一定。

三巨頭

首先:英國的抗德與我們國家的抗日不一樣。我們國家抗日是因為日本侵略者一直在佔領我們國家的領土,在我們國家的領土上殖民我們的人民,而德國從未踏入過英國本土,英國是為了他們的盟國而與德國正剛的,德國作為一個法西斯國家消滅他是肯定要的, 但用正面剛的方式過於激烈,損失肯定是最大的。

其次:丘吉爾的前任張伯倫是不是真的那麼沒用呢?肯定不是的, 張伯倫在英國處理政務的能力是英國人認可的,他下臺的原因是他的綏靖政策不被接受。但綏靖政策的核心是什麼?對英國來說是犧牲別國的利益來轉移矛盾,“禍水東引”,引向蘇聯。而正面剛的後果就是英國直接進入戰爭。在1939年德國侵略波蘭的時候,雖然英法也向德國宣戰了, 但那是靜坐戰, 並沒有白熱化,如果按照張伯倫的意思夠禍水東引讓蘇聯去戰德國,英國不過早投入戰爭,或坐山觀虎鬥,再從背後捅一刀會怎麼樣呢?

第三:來說說關鍵的德國的態度。德國對英國是什麼態度呢?德國對英國肯定是仇視的,但英國是島國,德國沒有能力上島去征服她,所以一開始德國希特勒的態度是希望英國與德國和平,好讓他能夠征服歐洲其他國家包括蘇聯 。希特勒一直認為紅色蘇共是一定要消滅的,這點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中說的非常明白,尤其是德國侵略波蘭時蘇聯居然也在同時入侵波蘭,如果 不是英國的強硬,德國在39年是不可能 會跟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他們很有可能在波蘭就會打起來。正是英國的強硬,所以希特勒才與一個要征服的國家簽訂不侵犯條約。雖然德國在41年不惜冒著多線作戰的風險還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但他發動這個計劃的初衷是想盡快戰勝蘇聯,讓英國沒有念想,早日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德國從心裡就不想過早的與英國作戰,畢竟當時 的英國還是世界老大,綜合國力還是最強的,希特勒希望他們的空軍與海軍發展到足夠強大了才與英國一戰。

第四:我們再來說說英國二戰後國力的對比。

在二戰前英國是世界老大,她的殖民地加一起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控制幾億人口,英國也是當時最大的債權國,美國是最大的債主國,世界貨幣是英鎊,戰後呢,很多她的殖民地國家都獨立了,比如印度,加拿大還有非洲很多國家,世界貨幣變成了美元,從債權國變成了債主國,相比之下美國就聰明多了, 二戰爆發後不管不顧,自己遠離戰火, 一心賣軍火發財,從最大的債主國變成了最大的債權國,坐山觀虎鬥了幾年,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才被迫加入二戰,之後美國成了世界霸主,英國成了她的跟班,國際地位下降。

丘吉爾

總結:雖然英國抗爭法西斯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但她完全可以禍水東引,之後再投入戰爭 ,這樣英國應該不會變成現在的二流國家,當時的倫敦也不會炸成那樣,這所有的一切就跟丘吉爾的剛硬性格 有關。我們俗話說過剛易折也許就是這個道理。雖然英國在二戰是勝利了,但明顯是慘勝,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勝利,這也許就是一個輝煌了三百多年的大英殖民帝國的宿命,這樣的殖民國家影響力下降,國力下降也是件好事,霸權主義國家就應該越來越國弱。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淺談一下古代人是如何防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