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輸得一敗塗地,割讓了臺灣和澎湖,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加上贖遼費高達2.3億兩)。戰後,清政府不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不過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本來應該苟延殘喘的清政府卻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不僅重建了國防,而且國庫日益充盈,滿人官員的權勢也不斷加強,清政府似乎又迎來了春天。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其實這種中興局面只是一種假象。當然,對於滿清統治者而言,這種假象也算得上“中興”,因為清政府能維持住局面,能讓大清朝苟延殘喘已經非常難得。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可以說內憂外患。按照人們的預想,清政府這條破船應該沉了。但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清政府的日子反而越來越滋潤。雖然清政府輸掉了甲午戰爭,賠了日本2.3億兩白銀,但清政府的財政卻大大增加。原因是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辦實業的限制,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稅收因此大大增加。同時,由於日本人帶頭壓低了清政府的關稅,導致國外產品瘋狂湧入國內,使得關稅激增,大大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1901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中,海關關稅收入高達2380萬兩白銀,佔當時總收入的26.99%。到辛亥革命前,已經增至4300多萬兩,是清政府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直到民國,扣除賠款以後的關稅結餘,仍然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收入。

此外,清政府還動用了一切手段增加收入,如賣官鬻爵、貨幣貶值、舉借內外債、增加稅賦、開徵厘金等等。因此,清政府財政收入不斷激增,很快突破了一個億,並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財政已經增加到了3億兩。有錢了自然能辦更多的事,因為清政府從來沒有那麼富裕過。因此,清政府又是編練陸軍,又是重建海軍,還修築鐵路、分設槍炮廠等等。甲午戰爭後,短短几年時間,清政府就從德國、英國、日本等國買了20多艘艦艇,其中有好幾艘都是大噸位軍艦。另外,陸軍規模也擴大了18萬,而且都是裝備精良的新編陸軍。各省新軍加北洋六鎮的開支總費用接近 6000 萬兩白銀,佔朝廷當年總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一,練兵買裝備沒錢可是玩不轉的。有了錢,有了兵,清政府自然底氣就足。所以清政府就動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心思。

太平天國運動後,漢人官僚尤其是地方督撫已經開始尾大不掉,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由於漢人官僚集團勢力越來越大,清政府已經無法掌控漢人集團,以至於出現了“東南互保”的情況。隨著清政府實力的增強,清政府動了削弱漢人集團權力的心思,開始從漢人官僚手中收權。左宗棠和李鴻章去世後,碩果僅存的張之洞明升暗降,立憲運動的領袖、兩廣總督岑春煊被貶,直隸總督袁世凱被罷,晚晴的三大漢人重臣全都被拿下。如果不是張之洞力保,袁世凱很可能被清政府給幹掉了。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打著立憲改革的幌子,不斷加強滿清貴族的權力,沉重打擊了漢人官僚的勢力。改革之後,朝廷內身居高位的大臣多為滿清親貴,連北洋新軍的指揮官都換成了滿人。與此同時,清政府還向地方下手,試圖收回掌握在地方督撫手中的財政、軍事和外交權。可以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的努力頗有成效,起碼錶現上來看,清政府似乎正在走向中興。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晚清姑娘被騙到美國,如動物般展覽,一次收費50美分觀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