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唐肅宗開始處理在叛亂中為安祿山偽政府工作的大臣。按照罪行輕重進行處罰,當時的王維由於沒能及時逃出長安,被安祿山關到護國寺中,並委任偽給事中官職。雖然他沒有為安祿山做過一天的官,但是被朝廷初定為死刑。

但是,事情突然發生了轉機,他沒有被賜死罪,甚至只是稍微降了一點兒職位,也沒有被流放。而當時與他在一起的官員,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那是什麼原因使他能死裡逃生呢?

原因是他有個弟弟王縉。王維與弟弟兄弟情深,為了替兄求情,甘願皇帝削去自己的官職。

其言詞懇切,令人動容,唐肅宗終於被他這份感情所感動,再加上王縉在安史之亂中也曾立下戰功,王維確實也沒有背叛朝廷,就從輕發落了。

然而王維的這個弟弟,最後卻沒有留下好名聲,為何呢?我們今天一起來聊聊王縉的故事。

早年經歷

公元701年,大詩人王維出生了。第二年,他的弟弟王縉出生了。出生於官宦世家的他們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先天的優良基因,兄弟倆都非常的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當時二人以才學並稱。

由於父親去世早,所以作為長子的王維不得不擔負起養家的責任,他遠赴長安,去求取功名。

公元719 年,18歲的王縉參加了京試 ,連應二科 ,獲上策。開始任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等官 ,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從進入仕途開始,兄弟二人的人生就開始慢慢的發生了變化。

王維的仕途並不是很順,儘管21歲就進士及第,並授職八品官,然而卻因為太過於年輕,不懂職場規則,被貶到山東,而後的20幾年中,一直被徘徊在朝廷的邊緣。

而王縉就不同了,他更擅長在朝廷任職,並經營的很好,於是他的官職不斷升遷。

亂世出英雄,在亂世中既可以毀滅一些人,也可以成就一些人。

王縉的事業迎來高峰是由於安史之亂,當時他剛剛被晉升為太原少尹,與李光弼同守太原。阻擋了當時的叛軍攻破皇帝暫居避難的靈武縣,護駕有功,被加封憲部侍郎。

兄弟相互幫助

我們知道很多的人在巨大利益誘惑面前,沒有底線,什麼親情,手足,全都可以不顧,所以在當時,王氏家族的兄弟之情還是很值得稱道的。

那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足以得知他們的感情非常好。

而且,我們在文章一開始部分就知道了,王維的弟弟王縉為了保住王維的命,用自己的官職來換。最後,王維的命保住了,官職也只是降了一點。

而王縉卻被髮往外地做官。

王維雖然能夠留在朝廷,然而他卻很不開心。在朝廷受排擠,兄弟因自己而被貶,使他在一直記掛於心。

公元761年,61歲的王維深感自己時日不多,為了能夠讓弟弟回到京城,於是他便給皇帝寫了一封推薦信,名為《責躬薦弟表》。

信中他委婉的表達了皇帝要任用才能的人,那什麼樣的人是有才能的呢?就拿他和他的弟弟王縉來比較。

王維從忠,義,政,才,德五個方面謙虛的表達自己不如王縉,請求皇帝削去自己的官職,放歸田園,使其弟王縉得以還京師。

可能這封信起了作用,王縉很快被皇帝召回京城。兄弟二人得以見最後一面,第二年的春天,王維安然的去世了。

走向權利的頂峰

王縉是有才的,他在任太原少尹時,軍隊紀律很差,很多居功自傲的將領不聽指揮,導致從上到下一盤散沙。

王縉發現後,整肅紀律,將幾個恃功自居的舊將軍法處置,殺一儆百。從此以後全軍再也沒有人敢翫忽職守。

他善於揣摩別人的心思,由於他的官職升遷很快,他擔心會觸犯到別人的利益,所以多次以“才微位高”,“無益時事”等理由自謙。而越是這樣,他升職的越快。

公元762年,5月唐代宗繼位,8月,詩佛王維離世。

王維在活著的時候,雖然詩詞造詣很高,社會上有很多的人對他頂禮膜拜,比如他的好友裴迪。

但是他卻不受唐玄宗的喜愛,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信佛,而唐玄宗推崇儒家和道家。而 唐代宗卻是非常喜歡王維的詩。

於是,他找來王縉,對他說,“我非常喜歡你兄長王維的詩,你去整理一下給我拿來。”由於戰亂,王維的古詩很多已經丟失,最後整理完只有四五百首。

因為唐代宗對王維的古詩的喜愛,使得王縉在皇帝那裡更受重視。於是,王縉不斷升職,最後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時候,與他同朝為宰相的還有一個人,他叫元載。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人應該對這個元載有一點兒印象。

元載的奮鬥史可以說是一部屌絲逆襲的過程。

他家境貧寒,自幼好學,尤其精通道學。參加多次鄉試,卻不能中第。誰知,好運來了擋也擋不住。742年,唐玄宗舉行策試,廣泛徵求精通道家學說的人才,這可是元載的專長,於是元載應試高中進士,做了一個小縣尉,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

他不斷升遷,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冊封許昌縣子,成為宰相。成為宰相後,元載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大興土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樣身為宰相的王縉,把元載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不但沒有告發,還與元載同流合汙,共同欺騙皇帝,欺凌百姓。

記得《老殘遊記》中老殘說過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在理。他說,“ 一個人的能力非常強,卻用來作惡,那這樣的人出來做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

王縉就是這樣的人,他把才能沒有用在治理國家,發展經濟上,而是用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上,不斷墮落,最終導致民不聊生,自己也淪落為誤國殃民的罪人。

信佛只是安享生活的一部分

由於受母親的影響,王維和王縉自幼都信佛。然而與王維不同的是,王縉信佛並非是真心喜愛佛理 ,感悟人生 ,移情養性 ,而是把奉佛作為他安樂浮華生活的一個方面。

而他的另一個方面則是貪慾,身居高位,使他有便利的條件獲得賄賂。

比如在考選官吏上,他不是按照才能的高低而是按照有無賄賂。以財取人,一時間,使得“廉潔守道者多不更職”,而柔媚自進、以賄求官者“皆如所欲而去”。

有一個叫庚準的人,沒有才學,但是他善於阿諛奉承,這正好投王縉所好,於是,王縉便利用手中的權力讓他一路升官,一直做到中書舍人。

正相反,還有一個人,雖然很有能力卻遭到被王縉罷官的後果。

這個人叫蕭復,他有著顯赫的身世:南梁皇室後裔,昭明太子蕭統八世孫。唐玄宗宰相蕭嵩之孫,太僕卿蕭衡和新昌公主之子。

然而,他卻一身正氣,不與貪官為伍。在當時烏煙瘴氣的朝廷,他樹敵無數,其中就包括王縉。

廣德年間,天下大旱,糧食歉收。蕭復家族有將近百口人,快沒糧食吃了,這時他想到變賣祖傳的別墅來接濟生活。

王縉早就盯上了他家的祖宅,聽人說,那裡風景清幽,山水宜人。王縉想佔為己有,於是派他的弟弟去見蕭復。

王縉的弟弟勸說蕭復,讓他把祖宅送給王縉,這樣可以保證他能夠獲得高官了。

蕭復一聽便嚴詞拒絕,“我賣祖宅是為了貼補家用,供養老人,撫育幼小。怎能因為自己一個人升官換取一家人挨餓受凍呢?你去回覆宰相我做不到。”

沒有得到心裡盼望的別墅,王縉一直懷恨在心,於是他便將蕭復罷免官職,數年不用。其用心險惡,可見一斑。

大肆修建寺院,藏汙納垢,世風日下

王縉一生信奉佛教,不吃葷肉,晚年尤其如此。然而他卻有個很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建造寺廟。

而寺廟裡面卻別有洞天

比如,王縉的妻子李氏去世後,他將舍道政裡的府第改為寺廟,取名叫做寶應寺,美其名曰為妻子追福,並在寺廟裡安排30多個和尚唸經。

每當有節度使觀察使等入京要覲見皇上,必須要先透過王縉這關。於是王縉便把這些人帶到寶應寺,強迫他們 “ 舍施 ” 錢財,否則不給引見皇帝。

為了能夠讓皇帝支援他,王縉與元載不斷的給代宗灌輸佛家的因果報應,並透過安祿山,史思明的事情做例證,說安祿山,史思明之流違背天理,最終遭到斷子絕孫的下場,這些歪理在代宗那裡居然起了作用。

從此,代宗由一個原來不重佛的人,變成了一個深信佛的人。他天真的認為佛可以護國,每日奉佛,並命令在皇宮中陳設佛像,聘請上百個僧人唸經誦經。

最荒謬的是,有一次,吐蕃入侵,唐代宗居然讓大家便送經書,每日唸佛,祈求吐蕃自動撤軍。後來吐蕃真的撤退了,他更加信佛了。誰又曾跟他說,這是邊防將士奮力抗擊的功勞呢?

可想而知,這樣的社會風氣如果不治理,豈不是國家的災難。無論什麼樣的罪行,終有暴露的一天。

公元777年,元載全家和王縉被判入獄,元載全家抄斬。皇帝念及王縉年老,從輕發落,將其貶為括州刺史。

叱吒風雲幾十年,最後在行將入土之年落得如此下場,估計連他自己也會後悔莫及吧。

寫在最後

康熙二年,顧炎武在撰寫《五臺山記》中發現,《清涼山志》裡面只收錄了唐代相國裴休一人,而對唐代宗時期積極維護和支援五臺山佛教的宰相王縉卻隻字未提。他認為是作者的疏忽,是一個大的漏洞。

但是,我想可能這正好是作者有意迴避,也未可知呢。

王縉是在建設五臺山上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是,他的這一行動卻是耗費了太多的民脂民膏,使數萬的農民家產蕩盡,流離失所,橫屍山野。

如此一位行跡卑劣的貪官,雖然佛門功勞不淺,但是卻又有損於佛門威望,所以,可能使得後人在記錄時閉口不提他。

出於好奇,我搜尋了很多地方,關於王縉的詩詞,留下來的不足10首。

仔細讀來,確實有王維的感覺。但是卻總覺得缺點什麼,可能是因為他做不到王維的真的佛性,詩歌的表達不是真情流露,不得而知。

#唐朝宰相#

3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鰲拜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康熙捉拿鰲拜時,孝莊皇后在暗中支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