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天生就是一個罕見的明君,衛鞅天生就是一個罕見的強臣,倆人緊緊攜手結為一體。衛鞅的權力是不可動搖的,秦國的變法是不會動搖的。
新建國都
隨著秦國的強大,櫟陽已經不在適合成為國都,準備在咸陽新建國都。櫟陽到咸陽放馬馳騁,一個時辰可到。山東六國商人見有利可圖,也紛紛加入了援建國都的大工程中。爭取在五年中完成新都的建設。
其一,六國援助,尤其以魏國最熱心。目的是想摸清新都的底細;
其二,六國商人爭相包攬新建的各種建設。目的是想在新都要求秦國給一條街道;
其三,墨家派了自己的工匠大師,率領一百多名弟子做大工師。
組建銳士新軍
淘汰老式戰車老軍,經過裁汰整編,秦國新軍只保留三萬鐵甲騎兵和兩萬重甲步卒。就其總數而言,只有秦國原來兵力的一小半。但要徹底改變舊軍制,訓練出一支精銳新軍,對於一個窮困諸侯國來說,無異於一個誘人的黃樑美夢。如今,力行變法,夢想成真,秦國開始訓練自己的新軍。
來看看秦國是怎麼做的:
第一,三個月內就完成了遴選將士、裁汰舊軍的繁重任務。基本方略“裁舊編制,雙管齊下”,以最快地完成新舊交替,防止戰事突然爆發。
第二,從各縣青壯中一舉招募了兩萬多新兵。只招家有三丁以上者入伍,獨生子、二子者縱然本領過人,也不招收。以魏國“武卒”的標準嚴格考選。要考校體力與意志力,甲冑與隨身攜帶的重量大約五六十斤,在全身掛滿的情況下要健步如飛,日行一百里就合格,不要求保持戰力。如此一來,縱然秦國乃久負盛名的尚武之邦,也只選了兩萬名合格者。
第三,更新裝備。戰國時代的新軍,主要標誌是精應用程度。秦國鐵材匱乏,衛鞅下令,除了農具,所有能夠蒐集到的鐵器鐵材一律上繳官署。一時間,秦國民間三戶用一把菜刀,富裕人家僅有的牛車上的鐵輪轂和宗廟的鐵香爐,以及舊軍遺留的少量鐵兵器,都一起進了兵器坊。
第四,遴選一批年輕將領,打破身份,唯才是舉。秦國新法雖然已經消除了軍中身份天塹,軍兵之間不再有貴族甲士和永遠只能做行伍老卒的“隸兵”之分。但來自貴族、平民、新自由民三種家族的將士之間的隔閡,畢竟不是短時間就能消除的。為了打破身份,這種偏見,尤其要消除貴族平官兵對新自由民子弟的蔑視。最紮實的辦法就是比試本領,唯才是舉。
新軍要訓練成一支所向無敵的精銳之師,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就是魏國的河西守軍。秦國新軍的每一名官兵,都要成為能夠戰勝名震天下的魏武卒的銳士。不收復河西之地,是秦國的恥辱,是新軍的恥辱。
遷都咸陽
當魏國剛剛開始進攻韓國時,衛鞅就預感到這對秦國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果說幾年前魏國進攻趙國時,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有大作為的話,目下就大不一樣。衛鞅在魏國多年,深知魏國統帥在軍旅戰陣上的正統拘泥,料到魏國可能會再一次的失敗。所以當此之時,秦國抓住時機,立即遷都咸陽。
收復河西
就在咸陽新都尚未安排就緒的時候,馬陵道魏國大敗的訊息傳來,秦國朝野一片欣喜。如今這個百年宿敵一朝大敗,壓在秦國頭上的大山驟然沒有了重量。秦國大出天下的機會來了,秦國的大好時機已到。
魏國素來蔑視秦國,魏國知道秦國現在正在遷都,以為秦國絕不可能此時發兵河西。所以衛鞅親自領兵,準備收復河西。
這次秦軍來犯,河西守將龍賈老將軍精神大振,他非常自信,只要將魏國僅存的三萬精銳鐵騎歸入河西守軍,他一定能戰勝秦軍。然而,上天給魏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竟然要以丞相公子卬為統帥,河西守將龍賈為副將。兵諺雲:“一將不良,窩死千軍”。而今遇上了如此一個不知打仗為何物的統帥,還要事事聽命於他。所以魏國丟失河西,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導致河西守軍全軍覆沒,魏國僅有的三萬精銳鐵也被消滅,還活捉統帥公子卬。魏國不得不歸還河西之地,撤出函谷關與秦國罷兵息戰。被魏國佔領將近百年的河西屏障,終於一舉回到了秦國。
如此一來,魏國北部完全處在秦國和趙國的巨大壓力之下,秦國東出半日便可兵臨魏國國都。恰恰如當年魏國對秦國櫟陽的威脅,同樣近在咫尺,同樣痛苦難當。